[中國藝術報]為“欣賞片尾”索賠,錢少意義大
最近,成都觀眾蔣女士到一影城看電影,欣賞片尾曲時遭影城吆喝“驅趕”,這讓她非常尷尬,“片尾曲是一部電影的重要組成部分,影院有責任讓觀眾欣賞完整的影片”,吆喝她走損害了觀眾正常、完整觀看電影的權利。為此蔣女士要求影院道歉,并據成都市平均工資標準,賠償她交涉此事所浪費的3小時誤工費,共48.3元。而影院愿道歉,但拒絕賠償。
有網友定性蔣女士的索賠行為是小題大做,筆者不敢茍同。想聽片尾曲,卻聽到“驅趕”聲,換作其他人,想來也會掃興和窩火。而且,觀眾買了票,就有權利完整地看完一部電影。現實中,也有不少觀眾是愿意看完字幕、聽完片尾曲再走人的。
問題的關鍵恰恰是,如今有很多影院,把播放片尾的時間也算進轉場時間,也圖省時間、省成本、減少機器損耗,還能多排場次,這已成為一種行規。所以片尾音樂一響,甚至還沒等片尾字幕出現,影廳內就燈光大亮,無言地“催促”著觀眾趕緊離場;一些影院的工作人員甚至直接招呼觀眾散場,保潔人員也入場開始收拾垃圾,觀眾只能一走了之;更有甚者,一些影院干脆掐掉片尾,以縮短放映時間,多排場次或多放映廣告,卻讓觀眾錯過了為續集埋下的伏筆或展示趣味花絮的“彩蛋”。
可以說,上述做法侵害了消費者權益。觀眾購票看電影是一種消費行為,與影院形成了合約關系,在合約期間,影院必須提供完整的服務,保證消費者愉快觀影。就像面對一份美餐,老板能阻止食客連湯帶汁地吃完嗎?從這個意義上說,觀眾可以選擇不看片尾字幕、不聽片尾歌曲,但影院卻無權剝奪觀眾正常、完整地觀看一部電影的權利。否則,消費者可以就此提出賠償,甚至可以通過法律途徑維護自己的合法權利。
影院變相剝奪觀眾欣賞片尾的權利,也是對創作團隊的不尊重。片尾曲等音樂創作,對電影來說不可或缺,起到升華主題等作用。片尾曲還沒響起就亮燈,會破壞電影的完整性,影響整部電影的品質。而片尾字幕,就是要告訴觀眾所有幕后團隊為一部電影付出的勞動,導演黃建新曾說,“最普通的司機和茶水都會加進字幕,這是一種尊重”;而提前亮燈或掐掉片尾,便是不尊重電影創作者的勞動成果,會傷害他們的創作積極性。
由此觀之,蔣女士為“欣賞片尾”而索賠,錢少意義大,是消費維權意識的覺醒,是社會文明進步的表現。如果能喚起影院尊重觀眾、尊重電影創作者的意識,則善莫大焉。這起糾紛同時也提醒其他影院,加強法律意識和服務標準,像國外影院那樣,等片尾曲和字幕播完后再亮燈,給觀眾一部完整的電影。畢竟,觀眾是電影行業的衣食父母。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