稚趣影像中的美好歌聲
動畫電影《麥兜當當伴我心》共收入24首插曲——稚趣影像中的美好歌聲
動畫電影《麥兜當當伴我心》劇照
最新一部麥兜系列電影《麥兜當當伴我心》在暑期上映,電影院里不僅有跟麥兜一樣還在上幼兒園的小朋友,還有很多“70后”、“80后”的觀眾,往往是一家都在看,小孩看得開心,大人則看得感動。
影片沿襲了前4部的一貫風格,沒有花哨的噱頭,繼續沿用溫情的視角,讓普通觀眾看到了自己、孩子以及周圍人的影子。該片以麥兜在春田花花幼兒園的經歷為敘事線索,不過核心人物卻成了那個熱愛音樂的校長,于是音樂也因此成了一大亮點。春田花花幼兒園因不堪沉重的經濟壓力而被迫組建了“春田花花合唱團”,那個傻里傻氣又活在夢中的校長率領著一群乳臭未干的小朋友,開始了一段磕磕絆絆的音樂之旅。音樂在這部影片中是最重要環節,全片共有24首插曲,沒有一首是一笑了之的淺薄之作,即使笑,也會讓觀眾含著眼淚微笑。正如麥兜體現的從來都不只是兒童的意識,它總是能教會成人從另一個角度看世界。
音樂對時代的隱喻
從演唱形式上看,影片的歌曲幾乎囊括了獨唱、對唱、重唱、合唱、輪唱等不同演唱形式。不過,導演最注重的還是合唱形式與效果,影片中多數歌曲都是合唱,并巧妙地加入了男女聲與童聲的結合,老校長擔任指揮,只要音樂結束,都會響起雷鳴般的掌聲。其實,這就是編劇巧設的一個隱喻:我們所處的是一個多元的時代,而整個社會其實就是一個有男有女有兒童的合唱隊,長輩則是這個大樂隊的常任指揮。在社會中,我們可以適時追求我們的個性,不過,我們更應該像合唱一樣,在展現自己聲部個性的同時,還要充分關注其他各個聲部,在前輩的“指揮”與引導下,最終達到和諧、清新的藝術效果。
音樂對情節的推動
音樂是影片敘述的線索。音樂每次出現,一定具有點題或者推動故事的作用。影片一開始表現的是華仔演唱會,如果沒有春田花花合唱團伴唱,演唱會就會遜色許多,這就為整部電影引出設問——一個不知名幼兒園的孩子們,為什么能為天皇巨星華仔伴唱?接著倒敘故事起因,麥兜因為“那么點原因”才去看醫生,引出了醫生的美聲英文版獨唱《美麗的夢中人》,起到點題的效果,也寓意了音樂的作用。此后從春田花花幼兒園說起,在籌款晚會上,以搞笑幽默的表演闡釋幼兒園的窘境,為了說明該幼兒園的差勁,編劇還獨具匠心地安排了一個壓軸節目——畢業的失足女學員演唱的《無自由》視頻,演唱者的滑音運用加之不帶半點悔意的表演,起到畫龍點睛的作用。為拉票而參加籌款晚會的小區代表正準備憤而離開之時,那些曾經在幼兒園上過學的舊生突然唱起了兒時的歌,她沒有想到“活著也浪費空氣”的這些“失敗人士”能唱出這么美妙的歌聲,于是當即提議組建合唱團。合唱團的組建并不是一帆風順,家長不愿意自己的孩子去“賣口條”,但當他們聽到《請你唱個歌吧》的時候,卻改變了態度。此后的商演,場場爆滿,門可羅雀的商場因著合唱人潮涌動,本來戲謔的婚禮現場也因著他們的歌唱讓人感動得淚流滿面。顯然,音樂的選材及運用對于推動影片情節的發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音樂對內容的結構
在藝術手法及整部動畫片的結構上,編劇的安排使得眾多音樂組合條理清晰,其音樂的整體結構更像是一部完整的奏鳴曲。仔細品讀,影片的確具有“呈示部—展開部—再現部+尾聲”的意味,大體上具有奏鳴曲的典型風格。在曲目與風格的安排上,開頭與結尾都安排了風格類似的歌曲,猶如呈示部,如《D大調卡農》(約翰·帕赫貝爾)就像是一個“主部主題”,故事也以麥兜為什么參加演唱會作為主線;而“主部”和“再現部”中的“副部主題”則是以不同演唱版本的《美麗的夢中人》出現,一個中文版一個英文版,前后呼應,結構性極為強烈;“展開部”則是以一系列不同風格的旋律編創組成,既有巴洛克時期的《Ave Maria》(巴赫),也有古典主時期的《鋼琴奏鳴曲OP.11》《小夜曲》(莫扎特),有浪漫主義風格的《降B大調即興曲》(舒伯特),也有《馬刀舞曲》《天鵝舞曲》《天黑黑》《夜上海》等具有強烈民族風格的歌曲。影片廣泛涉及了歌曲、歌劇、舞劇、交響樂、鋼琴奏鳴曲等眾多音樂體裁,其實電影中段的故事也像所引用的音樂風格一樣,由一個個基本獨立、色彩斑斕的小故事組成。“尾聲”則是以莫扎特的《土耳其進行曲》改編的《一身豬腩肉》作結,極具藝術化的童聲交替輪唱,能讓觀眾在輕松的氣氛下看完演職員表。由此看來,影片的情節借助音樂的結構進行了整合,并且以十分精巧的方式進行搭配,足見編劇的用心之處。
(編輯:劉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