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一夜,我們一起看潮劇 ——觀潮劇《曹營戀歌》
夏日很長,夜色姍姍來遲。時間是7月18日。當由廣東潮州市潮劇團帶來的新編古裝潮劇《曹營戀歌》亮相國家大劇院,現場一片寂靜,多少觀眾淚流滿面。他們是離鄉的潮籍人士,如今再聆鄉音更是難抑激動之情。戲是新編歷史戲,但作為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這還是自1957年進京演出以來潮劇在京的首次正式亮相,連在場的專家也稱“這還是頭一次看到潮劇”。
此次演出的潮劇《曹營戀歌》,其實故事并不復雜:曹軍將領王圖于戰火中救出洛陽歌女來鶯兒,曹操破例讓歌女隨軍,后又感于來鶯兒的人格才情,赦免王圖幽會貽誤戰機之罪。孰料王圖恩將仇報,叛投呂布,欲伏殺曹操。來鶯兒終看清其真實面目,以身擋劍,用堅貞和生命詮釋了一個亂世奇女子的愛恨情仇……一反過去“白面奸雄”的形象,曹操在劇中成了一位有遠見、有胸懷的性情英雄;而由著名潮劇演員鄭舜英飾演的來鶯兒一角更是形象鮮明,特別是臨終一曲《大風歌》如歌如訴,細處至情,壯處弘理,把潮劇中承自南音古樂的婉約雅致和鑼鼓、鐃鈸等打擊樂的激烈豪情拿捏得恰到好處。
在廣東潮汕地區,人們喜歡把潮劇叫成“大戲”,并非它是多大的劇種,而是它的鑼鼓、鐃鈸、嗩吶等配器實在很吵、很有特點,特別是它的小生、小旦、小丑表演極其豐富。記者也是潮汕人,記得小時候跟著祖父去看戲時,被人們調侃為“白鼻”的小丑一出場即引起孩子們強烈的好奇和歡呼,非要騎到大人的肩膀上爭看,嘲笑小丑動作的笨拙、形象的丑陋。其扇子功更堪稱一絕,道具在手,花樣百出,把戲演得熱鬧非凡。
事實上,潮劇傳承至今已有近500年的歷史,因其優美動聽的唱腔音樂和獨特的表演形式而享譽海內外,不僅流行于粵東、閩南一帶,更隨著當地人的足跡而流行于東南亞乃至世界各地的華人聚居區。據《曹營戀歌》編劇郭克貴介紹,潮劇是宋元南戲的一個分支,由宋元時期的南戲逐漸演化,吸收了弋陽、昆曲、皮黃、梆子戲的特長,結合本地民間藝術,如潮州音樂等,最終形成自己獨特的藝術形式和風格。特別是在音樂唱腔上,聯曲體和板腔體相結合,至今還保留著一唱眾和、合唱曲尾的幫腔形式。
尤其引起專家關注的是,潮劇保留了不少唐宋以來的古樂曲,加上潮汕方言的古音發聲特點,拖腔咿呀,情感變化的表現力十分豐富。其配器經上世紀20年代以來的不斷改進,揚琴、竹弦、笛子的清婉細膩與潮州大鑼鼓、鐃鈸、嗩吶等打擊樂相互配合,使得潮劇的演繹空間陡然開闊許多。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角度講,這些特點都彌足珍貴。
在記者的記憶里,幼時的鄰家阿婆幾乎天天都要聽潮劇,然后聽她們在巷尾嘰嘰喳喳議論《桃花過渡》,記得也曾憤其干擾寫作業而要去論理。但是,自上世紀90年代以來,跟全國戲曲陷入低迷,潮劇在多元文化市場的競爭中處境困難,后來連下鄉演出的團也少了,取而代之的是更為便捷的電影放映隊。不過,盡管潮州市潮劇團團長陳潮欽也感嘆“戲曲的節奏慢,跟不上現代人的生活節奏”,卻對傳承和弘揚潮劇用心用力。他說:“潮劇是潮文化的薈萃和集合,是潮文化的重要載體,我們希望通過這次來京演出,讓人們更好地了解潮汕文化;針對當下人們的接受特點,這次我們特別選擇了《曹營戀歌》這個劇目,爭取做到有味、有品、有勢,為傳承潮劇藝術貢獻力量?!?/p>
戲散去后,給幾位潮汕老鄉打電話,驚喜地發現居然都在劇院里,自然就約了見面。對有著廣泛海外接受群的潮劇來說,它的意義也許不僅在此,更折射出了優秀民族傳統文化在維系和增強民族認同中的魅力與價值。多少年后,人們將會想起,那一夜,我們一起看潮劇。
(編輯:偉偉)
· | 蛇年第一場潮劇讓汕頭戲迷過足癮 |
· | 廣東潮劇院一團的經典潮劇《白玉青虹》上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