群像劇 雕像劇 偶像劇——評大型革命史詩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
大型革命史詩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以其題材恢弘、內容厚重、制作精美,成為央視為十八大獻禮的“第一劇”可謂實至名歸。它在多個方面創新了重大革命歷史題材創作,達到了新的思想和藝術高度。這種高度概括起來就是:它是一部群像劇,它是一部雕像劇,它是一部偶像劇。
它是一部群像劇。二十世紀初,中國的一批青年才俊懷著憂國憂民的意識去法國勤工儉學,在將近五年的時間里,法國勤工儉學成為中國革命的“試驗場”,培養和造就了中國革命先驅的群體,從而在中國近代史上留下了不可磨滅的足跡。《中國共產黨歷史》對這樣一段重要的史實是這樣表述的:“旅法的共產黨早期組織建立后,多方面了解國際工人運動的狀況和經驗,利用歐洲的便利條件大量搜集、閱讀和介紹馬克思主義著作,在旅法的中國學生和勞工中開展革命宣傳工作。旅法的共產黨組織成為聯系旅歐各國(法國、俄國、比利時等)革命者和進步學生的中心,并于1922年發展為中國共產黨的旅歐支部。旅歐的黨組織為中國革命培養了一大批有才能的干部,其中有周恩來、蔡和森、趙世炎、李立三、陳毅、向警予、李富春、王若飛、陳延年、蔡暢、聶榮臻、李維漢、鄧小平等,他們后來成為黨的杰出領導人。”和2004年出品的另一部優秀影片《我的法蘭西歲月》不同的是,《我們的法蘭西歲月》把劇的重點部分定在旅法革命先驅的群體上,并以此為創作契機完成由紀傳體人物劇向革命史詩劇的轉換。劇中不僅有世人熟悉的周恩來、趙世炎、蔡和森、鄧小平等旅法革命先輩的生動形象,還有許多第一次在電視劇中被表現的革命先驅,像在中國建黨史和中國革命史上有不可磨滅貢獻的陳延年、陳喬年兩兄弟,又比如和鄧小平結伴來到法國的其他三人,以及耿照泉和刺殺駐法公使陳箓的李火鐮,還有給了中國進步學生許多幫助的鄭女士,這些都使得線索和記載并不多的歷史以藝術的形態鮮活地呈現在觀眾面前。在這一批群像當中,蔡和森、趙世炎、周恩來、鄧小平的形象尤為豐滿。蔡和森的無畏、趙世炎的敏行、周恩來的胸襟、鄧小平的智慧……人物個性與他們此后在中國革命的各個階段所做的貢獻和人格魅力相互吻合。
它是一部雕像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中事件多、人物多,但是這部劇首先捋順了人物的性格軌跡,讓不同性格的人物在幾個集中的事件(二·八運動、里昂大學事件、華工槍擊案事件、世界反帝大會等)中走向歷史表演的舞臺,呈現出浮雕般的形象。從勤工儉學生到革命家的轉變,他們的精神成長從一般的憂國憂民到明確要建黨走蘇俄道路奪取政權的轉變歷歷可見。這部劇中可供人物塑造的史料不多,在既不違背歷史原貌的前提下又不拘泥于原型,充分發揮了藝術想象的空間,準確地刻畫了具有個人風采的眾多早期革命先驅的形象。比如,鄧小平四人剛到法國時遇到的第一件事就讓他們受到了極大的打擊,法國勞工巴斯克勒的下場,差一個月就把所有的養老金扣除;鄧小平做工干了一個月還倒貼了一百多法郎。還有像蔡和森光著膀子,讓人給他潑水的戲都很好地刻畫出了他的性格;趙世炎躺在球場上給鄧小平講革命抱負、革命理想的場面,鄧小平和他幺叔的沖突及和解的戲等等。劇作家們既懷著對于革命先輩敬畏之心,寫出歷史上的群像,同時又充分調動藝術虛構與藝術想象,讓人物不至于成為理念的傳聲筒,塑造出了熒屏上的革命前輩,所下的功夫可謂“雕肝琢腎”。這部劇在臺詞上也下了功夫。像趙世炎在中國共產主義旅歐小組成立時說的那樣:“無論它降臨時是多么的默默無聞,世界終將認出它是主人。”這些都說明這部劇既尊重歷史真實,又精雕細刻、藝術精湛。
它是一部偶像劇。如果說歷史教科書是記載下已經發生過的事件,那么歷史劇則是對歷史的當下解讀,必須以對歷史與現實雙重尊重的態度才能寫好歷史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在這一點上所做的努力也是可圈可點的。它有幾個成功的對接點,比如旅歐群體的憂國憂民意識。旅法勤工儉學的學生們有不少人放棄了國內優越的生活,可以說是當時的“富二代”,卻漂洋過海到法國求學打工,他們這樣的行為對當代仍然如火如荼的“留學潮”也有所啟示。再如他們對生活意義的追尋,趙世炎對勤工儉學的認識是“知識階級與勞動階級的最好結合”,鄧小平和他的幺叔也在不斷探討來法國“到底是干什么來了”。他們沒有賺到錢,他們也沒有獲得學位,但是他們追求到了真理,使他們由憂國憂民,由素樸的共產主義完成了向馬克思主義的升華,由一般進步青年到共產黨員的升華。在這里我們看到了這如同一群百年前的“90后”是一群濟濟群英、鸞翔鳳集的青年才俊。再如這部劇充滿著青春氣息的畫面,陳毅和聶榮臻見面是又打又鬧;在蔡和森和向警予的婚禮上,一群年輕革命家的嬉戲等。《我們的法蘭西歲月》以年輕人的言語和行為方式證明了革命歷史題材創作應該永遠堅持走青春偶像劇的道路,從而大大強化了它在青年觀眾群體中的傳播力。
(編輯:偉偉)
· | 群像劇 雕像劇 偶像劇 ——評大型革命史詩劇《我們的法蘭西歲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