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視野]美國的四張藝術名片
街上散發宣傳單的“恐怖分子”
在這個無比強調自由和民主的國度里,藝術也以前所未有的灑脫和奔放,可以容納各式各樣的批評。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各國藝術在這里匯集,紛繁中保留著各自的藝術個性,不隨流、也不盲從,只顧兀自地欣賞停留在此的倒影,哪怕只有片刻。
雖說藝術無國界,但在不同文化的國度里,藝術的氛圍還是有所區別的。這種有區別的藝術氛圍也長久蘊育著不同國家的藝術特性。在東南大學讀博期間,受國家留學基金委的資助,我獲得與密西根大學聯合培養博士生的資格,在美國訪學一年。如今,在回國9個月的日子里,在經歷了博士畢業、工作上任等一系列環節之后,回想起來,印象最深的還是對美國藝術有全面感受的那段時光。
相比中國藝術氛圍的鬧中取靜,美國的藝術氛圍更為喧鬧、熱烈,我們可以將之視為活躍,也可理解為聒噪——在這個無比強調自由和民主的國度里,藝術也以前所未有的灑脫和奔放容納各式各樣的批評。多元文化共生的背景下,各國藝術在這里匯集,紛繁中保留著各自的藝術個性,不隨流、也不盲從,只顧兀自地欣賞停留在此的倒影,哪怕只有片刻。
在美國,藝術的印跡不經意地就遍及了人們生活的各個方面。無論是學院中的藝術講堂,還是博物館中陳放的藝術史,抑或是教堂中莊嚴的彌撒樂,以及社區民眾自發組織的藝術節,濃烈的藝術氛圍遍布于社會的各個區間,同時又打破了各個社會區間。似乎美國人的平等觀念也不自覺地影響著這里的藝術,在忽略著高雅藝術與通俗藝術的界限。
名片一
學校中的藝術教育
美國的許多大學對藝術課程的設置極為細化,研究也強調以精、深、細為主。就密西根大學來說,在藝術史論系中,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課程細分為不同國別,如法國藝術、德國藝術、中國藝術、日本藝術等。每位藝術史論系的學生都要有一到兩門堅實的藝術技法,即非常強調技法與理論的相通。校園的風景處或者藝術博物館中經常見到有學生在寫生或臨摹作品。研究生和博士生的課程分為講授課和自學課(Independent study)兩種。自學課主要是導師提供一部分參考書,設置幾個議題供大家選擇,然后引導學生如何作研究。此外,除了課上教育,每學期不同的專業都有相應的討論班(Seminar),一般是邀請業內著名的學者來講座,然后大家參與討論、互動。也有的是組織討論班的主持人提前預告某個主題,屆時所有同學共同參與討論。博士生的討論課更側重自己找議題,然后表達自己的觀點,也讓其他師生參與評點、提示。美國大部分院校的藝術類博士課程都明確設置到6年,即6年制。如密西根大學藝術類博士課程就明確規定了第6年要完成的學術任務,如外出會議、完成博士論文初稿等。因而,美國的博士生用6-10年畢業的大有人在。在學位服上,藝術類區分比較細。碩士服不像國內藝術類的和其他文科碩士一樣,都是粉紅領的那種。美國的藝術碩士分美術類(Fine Arts)和音樂類(Music)兩種。美術類的是白色的領,包括美術、設計、藝術史等;音樂類的才是粉色領,包括舞蹈在內。博士學位服藝術類的是大紅色的領子,全黑色的袍身,顯得特別莊嚴。有意思的是,碩士服和博士服價格相差很大。一般碩士服在80美元左右,而博士服則要480美元左右。由此看出,博士的“含金量”確實比碩士要高一些哦!
當然,較好的大學其藝術氛圍也較好,似乎藝術品位已成為名牌大學的標志之一。如密西根大學的校訓中就直接把藝術放在了重要位置,“Art,Science,Veritas”(藝術、科學與真理)。每年都有來自不同國家的一流藝術家在各大名校舉辦各種藝術展覽、音樂類演出以及各種藝術理論類講座。而且幾乎所有的藝術展覽和演出都面向校外開放,許多市民也慕名前來。可以說,在美國,藝術幾乎是不分校內、校外的,學校藝術與社會藝術是貫通的,藝術是全民的藝術,特別注重與普通市民的互動。我把這種藝術現象“簡單”投射到美國的校園建設上:美國的高校大部分都沒有院墻,校園內外沒有明顯的區劃,部分院校僅以樹木植被作為簡單的區隔。學校的大門也是極為簡略,只有學校名稱和校標。到過的哈佛、耶魯、芝加哥、康奈爾大學等名校都如此。這與國內高校大部分都設有莊嚴的大門、高聳的院墻是不太相同的。
名片二
藝術博物館中的藏品
藝術藏品是藝術凝固的歷史,是活態的現實。美國的藝術博物館我粗略歸納為政府、學校和私人三種。政府性質的如美國國家美術館(National Gallery of Art),位于華盛頓,分為東館和西館,東館外形是由貝聿銘設計的三角形的現代風格,主要收藏現代藝術品,西館是鮮明的新古典主義風格,主要收藏中世紀以來的繪畫和雕塑作品。還有位于紐約的大都會藝術博物館(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也是屬于國家性質的。該館分3層,共18個展廳。服裝、兵器、樂器、美術類的展品都有,歷經原始藝術到20世紀幾乎所有的經典作品。當時去參觀時用了整整一天的時間才看了不到10個展廳。私人博物館有阿肯色州的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The Crystal Bridges Museum of American Art),紐約的弗里克收藏館(The Frick Collection)等。水晶橋美國藝術博物館由加拿大建筑師薩夫迪(Safdie Moshe)設計,由沃爾瑪公司的女繼承人愛莉絲·華頓(Alice Walton)投資并提供收藏展覽。該館坐落于奧索卡山脈海拔3500米的一個小城市,其中部分館是免門票的,目前可供參觀的僅是美國的一些早期油畫和雕塑作品。弗里克收藏館位于紐約上東區,在70街和第五大道的交叉口處。在去紐約的時候由于強烈的好奇心的驅使,就與朋友驅車看了一下,總體感覺還不錯!憑美國的學生證只用了10美元,據說午餐時間去的話可以免費。這個收藏館是弗里克的豪宅,里面是弗里克夫婦生前的所有私人藏品,其中包括許多經典油畫和收藏的法國路易十六王后的珍寶首飾。室內裝修和家具是典型的洛可可風格。主客廳是提香的一幅作品,印象中應該是《戴紅帽的男人肖像》那幅油畫;客廳西部美術館還有一幅倫勃朗的自畫像。里面收藏的法國王室的珍寶首飾更是精美絕倫:精細的雕工以及黃金耀眼的光芒都處處顯示著路易十六王后的奢華。學校類的藝術博物館如芝加哥美術館(Art Institute of Chicago)就屬于芝加哥藝術學院的一部分。芝加哥美術館是世界上最古老的美術館,建于1891年。去參觀的時候,印象最深的是里面的古代歐洲家具展覽。有幾件家具的形制特別像中國明代的家具風格;也有幾件特別具有科技感,桌子的四腳都裝有小滑輪,非常方便移動。此外,許多綜合類大學都有自己的藝術博物館。哈佛大學就有幾個藝術博物館,如福格藝術博物館(Fogg Museum)和Sackler博物館無論是建筑風格還是藝術藏品都非常經典。此外,耶魯大學藝術博物館、賓西法尼亞大學博物館、密西根大學藝術博物館等也都收藏有許多名家的經典作品。當然,學校中的藝術博物館所有權屬于學校,但投資興建包括其中的展品有的是州立的,也有的是私人捐獻的。所以區分也是相對的。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