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個物質世界的詩意——看法國當代喜劇《愛戰(zhàn)勝一切》
夏夜,走進方家胡同46號院,看法國當代喜劇《愛戰(zhàn)勝一切》(編劇:威德罕)。導演谷亦安是我在上海戲劇學院念書時的表演課老師,也是極為溫文爾雅的一位“海派”紳士。他的戲,帶著細膩柔和的“海上風”,比如《背叛》(編劇:品特〈英〉)、《藝術》(編劇:雅絲米娜·雷扎〈法〉),精致、簡約,沒有大悲大喜,如同尋常生活般的節(jié)奏,細水長流間又讓你對人生扼腕嘆息。究竟人生本該如此,還是人生本不必如此?走出劇場,你會不由自主想到這個問題。谷亦安不是那種特別喜歡在戲里指定思考方向的導演,但他會悄悄誘發(fā)你的思考,這個時候,你已經不能自拔……
《愛戰(zhàn)勝一切》以三段式敘事方式,探討兩性話題。先是1900年,作家和他的小嬌妻為一些瑣事吵吵鬧鬧,“一地雞毛”,復又和好;接著,2000年,成熟風騷的費洛兒時不時折騰著她的小情人布赫茲,當看門老婦前來請教愛情秘訣,她直言“男人就是喜歡女人‘作’”;2100年,人類成了靠有性繁殖的低級“原始人”,無性繁殖的“基因人”成為宇宙最高等動物,可一個“原始女人”和一個“基因男人”沖破了“色戒”,并孕育了一個小孩,小孩滾瓜爛熟地念叨著兩百年來男女互相對罵的話。
《愛戰(zhàn)勝一切》與《背叛》《藝術》有著若許一脈相承的地方,主人公爭吵、復合、爭吵、復合……這可能是谷亦安的一種“情結”。事實上,不論古今中外,人與人的關系就是這樣,不單男女,男與男、女與女,溝通中出現的問題大同小異。尤其女性普遍走出家庭,受教育程度越高,男女之間的性別特點便越來越弱化。故而,在《愛》劇第二幕,“騷娘們”費洛兒由男演員扮演,而那個小男人布赫茲由女演員扮演,反映了男性雌性化、女性雄性化的社會傾向。
與谷亦安之前的作品《背叛》《藝術》相比,《愛戰(zhàn)勝一切》的舞美有點小“另類”,可能與《愛》劇的“80后”、“90后”創(chuàng)作陣容有關。在多媒體運用上,《愛戰(zhàn)勝一切》做得很舒服,不夾生。幕布如同一張大黑板,畫出房子、窗戶,又映出浴室影像……任舞美人員涂抹,延伸舞臺空間。生活在讀圖時代的“80后”、“90后”明顯比上一代人更精通這種視覺的藝術。
幕布上偶爾也會打出劇本的臺詞,其中,有一句話,大意是“這個物質的世界里面,其實也有詩意”,我不禁有些感動。當你覺得生活無趣時,當你覺得生活就剩吵鬧時,回過頭去,你會發(fā)現,那些無數次毫無意義的爭執(zhí)其實也蘊含溫情。諾貝爾和平獎得主威塞爾說:“冷漠是惡的集中體現,因為愛的反面不是恨,是冷漠……”爭吵,說明對方還有回應,還想跟你交流。假如對方對你施以“冷暴力”時,你罵他也好,或者你自虐,他理都不理,那就說明這個世界沒救了。那個時候,你會覺得吵架是最美好的一件事。
(編輯:偉偉)
· | 法國阿維尼翁的味道 |
· | 過半法國人認為電視仍是最佳收看方式 |
· | 法藝術家獨特視角雕刻“隱形人” |
· | 法國卡菲舞團新作《有機體》北京將演 |
· | 第三屆法國中國電影節(jié)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