陳河:文學、故事與遠行
紅白黑 陳河 著 作家出版社
“像陳河這么會講故事的人,為什么不去做影視?純文學的寫作者一天天在流失,很多人走向另外一個領域,因為影視的寫作回報遠遠超過文學的職業寫作的回報。我問過陳河他為什么不寫影視劇?陳河很堅定地說我還是寫作吧。”《人民文學》主編施戰軍的一席話,讓人不禁注意起他所說的這位其貌不揚、寡言少語但是卻“這么會講故事”的寫作者陳河。日前,他的新作《紅白黑》面世。
陳河,首屆“郁達夫小說獎”、“華人華僑文學獎主體最佳作品獎”獲得者。現旅居加拿大,自身經歷就足夠寫一部小說。沒出國之前當過兵,辦過企業,做過溫州市作協副主席。1994年遠走阿爾巴尼亞,開始海外經商,做過小販,賣過藥品,經營過飯館,其間經歷過當地動亂,還遭遇過綁架,幾經輾轉,十年的努力,成為小有成就的商人。然而,深藏心中對于文學的熱愛,始終沒有消逝。遠行的生活給了陳河豐富的人生體驗和創作素材,寫作靈感源源不斷,短短幾年接連創作出了高質量的作品,所涉及題材和所展開的文學地理版圖都有其獨特的視角和寬廣度。從中短篇小說《夜巡》《黑白電影里的城市》《我是一只小小鳥》《去斯可比之路》到長篇小說《沙撈越戰事》《布偶》再到《紅白黑》,題材廣泛,時代背景和地域跨越較大。從二戰期間境外華人的抗戰史,到現代草根華人的傳奇“蛇頭”歷程,從馬來西亞沙撈越叢林到現代而動蕩的阿爾巴尼亞,現代的意大利,熱鬧時尚的巴黎……陳河筆下的很多人物在一次次的遠行中經歷著生命驚心動魄又深沉迂回的交響曲。過去與未來,故土與異鄉,在回憶和遠行中,交織出動人的生命之歌。
當楊虹遠行,當謝青遠行,當秋媚遠行,他們選擇的,是他們的生活方式,是他們對幸福的追求。《紅白黑》首次展現了鮮為人知的高干子弟海外生活以及江浙一帶草根華人傳奇的異邦“蛇頭”經歷。用質樸簡練的語言和扎實的故事鋪陳,結合中國上世紀60年代的時代背景,將上一代的命運與遭際和當代海外移民的現實相結合,展現了一批遠行的華人曲折離奇且充滿偶然性戲劇化的命運。
“令人顫栗的微笑”是陳河在《紅白黑》的序言里就表達的一種感受,這源自于他在阿爾巴尼亞經商的生活。彼時,他和朋友合伙開過一個中餐館,經常光顧的客人中,有一批偷運人口的“蛇頭”,看上去溫文爾雅。陳河和他們接觸,聽到了不少關于“蛇頭”生意的故事,這些故事不少都成了《紅白黑》的創作素材。書中還有一段男主角被綁架的情節。這來自于陳河本人的親身經歷,在離開阿爾巴尼亞前夕,陳河遭遇了本地想要敲詐勒索的匪徒綁架,被關在一個地下防空洞里長達一周,幾乎生命垂危。“有一天感覺到防空洞里面有一點空氣流進來,好像有一點青草的味道,后來又聽到小鳥在叫,外面就是自由的地方。”陳河說,“心里有一種沖動,假如能夠活著出來,一定要把這段經歷寫出來。”
質樸的創作態度和高質量的作品也獲得了業內人士的贊賞。作家出版社社長葛笑政、作家出版社副總編劉方、作家出版社終審唐曉渡、《人民文學》總編施戰軍、中國現代文學館常務副館長吳義勤等都為陳河祝賀,并對陳河這幾年的創作成果給予了高度評價。
葛笑政對于陳河在海外能不停地筆耕,對生活、對人生所作出的生動而獨特的描繪,表示非常感動。施戰軍認為,在陳河的作品里有兩種東西非常珍貴,一種是從上世紀80年代而來的中國文學的一個遺產,帶著人向何處去的那種終極的思考,帶著某種先鋒的精神品質,包括敘述的自覺意識。另一個方面是對文本的敬畏之心。陳河的小說有一個顯著的特征,他的小說不以吸引人為目的出發去講故事。他通過小說表現屬于文學的、屬于藝術的、屬于人本身的探索性思考,讓作品呈現故事之外和故事之下的深度,這是陳河非常鮮明的、可貴的特點。而這個特點也正好是我們今天的文學所需要的,甚至是稀缺的一種品質。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