涉筆藏書事 觸目父子情
《丁亥觀書雜記》周景良 著 國家圖書館出版社
周景良先生是我一向敬重的前輩,認識十年來,特別是近八年,幾乎每周皆有見面,一起談書、談史、談學問,也談人事,教我甚多,惠我亦甚多。他身上既有傳統知識人的謙遜、厚道,也有科學工作者的嚴謹、敏銳,他對生活及萬事萬物,有極強的常識性,同時思想的深刻性,也很令我們這些后輩所企慕。
眾所周知,以周馥、周學熙、周叔弢為代表的周氏家族,是20世紀天津乃至中國北方最為著名的實業家族,除經營實業外,還陸續出了不少文化界、知識界赫赫有名的人物,人才薈萃,集于一門。周叔弢先生子女十人,皆20世紀學界坐標式的人物。
景良先生為周叔弢先生幼子,1928年生人,于1945年先入輔仁大學,旋再考入燕京大學,1946年轉清華大學哲學系,學分析哲學,是金岳霖、沈有鼎二先生最欣賞、最看好的學生。1950年畢業,再考入北京大學物理系。1953年未畢業即被抽調去籌建新的地質部和地質所,旋又被選派留蘇,在蘇聯科學院晶體研究所從事研究工作。上世紀60年代回國后,任中科院地質所研究員,是我國最早使用電子衍射進行晶體原子結構分析的人。
景良先生性情恬淡,待人接物,篤實不華而自有輝光。受家庭熏陶和影響,崇尚智慧,又頗為好古。對新科技、新事物,他表現出濃厚的興趣,能與時俱進;而對于版本目錄、金石書畫、國粹京戲等,又有很深的造詣,休閑時以此為樂。
景良先生近十余年來筆耕不輟,75歲后,陸續寫有《地質所回憶》《一幅全家福背后的大家族》《我家在天津的祠堂》《曾祖周馥》《周馥手札二通略釋》《我的青少年時代》《丁亥觀書雜記》等文稿,文章亦常散見于各種雜志。當然還有他實際負責編輯的《弢翁藏書年譜》《自莊嚴堪善本書影》等,每一種,每一篇,背后都有他的辛苦付出。
《丁亥觀書雜記》是景良先生2007年夏受天津圖書館邀請,赴天津幫助整理弢翁捐獻給天圖的前后幾批書,所遇所見所感,引發情衷,鋪敘而成。由所見書,憶起六十及八十年前往事,追憶父親弢翁對他們兄弟教育的點點滴滴,某種程度,可謂周叔弢先生的別傳。此書集“民國記憶”與書壇、藝林掌故于一編,內容翔實豐滿,可讀性強。內中述涉及多位當時名重一時、今日猶須特別關注的人物。特別是對勞篤文的回憶,順及周家對智永《千字文》的重視,不僅為一代掌故、一段家族記憶,也是一篇很好的談藝隨筆。
此書寫成約年時,由景良先生在計算機前一點一點完成,耗費了不少精力。書稿完成后,曾自印分贈親友。后由白化文先生推薦,現在國圖出版社出版。作者寓深情于此書矣,十數萬言,談及弢翁的方方面面,書事、人事,均甚鮮活。插圖尤多,令人目不暇接,亦均珍貴異常。弢翁以善教育子弟著稱當代,這部書涉及弢翁教育子弟的點點滴滴,于中觸目皆見濃摯的父愛及對子弟培養的期許。
周叔弢先生是我國傳統意義上的最后一位藏書大家。一生經營實業所得,大多用于購置圖書、文物,聚書約4萬余冊,多海內孤本。他對書珍愛異常,一心愛書,不忍珍籍流散分離,凡遇卷帙不全者,必盡力搜求,以求完璧,故而有“一兩黃金易一卷書”之豪舉。1952年開始,周叔弢先生陸續將自己的藏書和畢生收藏無償捐獻北京圖書館、南開大學、天津人民圖書館(今天津圖書館)、天津市人民政府等,極大地充實了我國公藏機構的館藏。其子女亦秉承先人遺志,數次向公共圖書館、博物館捐獻善本古籍及珍貴文物,可謂善繼弢翁遺志。希望廣大愛書朋友們,能通過閱讀景良先生的這冊《丁亥觀書雜記》,更加了解周叔弢先生其人其學,了解建德周氏百余年來于民族文化傳承之貢獻。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