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部深沉的土地啟示錄——評電視劇《我叫王土地》
《我叫王土地》這部電視劇把中國人的生命和中國的土地緊緊聯系在一起,深情而熱烈地喚起觀眾對這一片豐腴而多難的土地的愛戀和崇敬。該劇通過復雜的社會矛盾和代表各種勢力的人物之間的糾葛,生動地表現了從辛亥革命后的1913年到1937年日軍侵華戰爭全面爆發前的20多年間,在后套這個特殊的蒙漢共居,又是軍閥和民國政府統治力量比較薄弱的地區,奇跡般地出現了一個名叫王土地的從河北農村走西口的逃荒農民,這是一個獨特而又使觀眾感到親切的中國農民的英雄性藝術形象。他憑著聰明才智,敏銳地預見后套是未來的糧倉。他以驚人的頑強意志和刻苦精神,在后套扎下腳根,吸引和帶領成千上萬的窮苦農民,在后套廣闊的荒原上開掘黃河渠口,開荒種糧,奪取土地,進行了歷時數年的艱苦卓絕的奮斗和驚心動魄的斗爭,創造了中國近代史上的一個奇跡。
王土地的出現意味著什么呢?他告訴了我們,歷史前進了,他已經強烈地意識到了土地就是農民的生命。盡管這個意識還很樸素,但已形成為一種自覺,一種信念,并且促使他采取堅決的行動奪得土地。這樣,他就成為一個有鮮明歷史特點的中國農民的新形象了。
這部電視劇以豐富而緊湊的情節,連貫成一個戲劇的整體,但可分為上下兩篇。在20多年的歷史過程中,王土地發生了巨大變化,后套地區和整個中國也發生了巨大變化。因而這上下兩篇,表現了兩個不同階段的歷史內容,也表現了兩個意義不同的藝術主題。
電視劇的上篇是從1913年到1930年。下篇從1931年“九一八事件”到抗日戰爭全面爆發的前夕。上篇的主題,是充滿同情地表現無地的貧苦農民的掙扎和求生存的斗爭。最富有藝術感染力的,就是林永健飾演的王土地的形象,活生生地走進了觀眾的心里。
在那個苦難的年月里,他的想象力改變了饑民的現實命運。當一個饑餓的人在黑夜中逮到了一只耗子,他摸到耗子身上是濕的,于是斷定耗子洞下有水,他用鼻子聞到了泥土的潮濕氣味,于是帶領饑民們打井。最富喜劇性的是,當他被巴特爾一拳打趴到草原的泥塘里,這個失敗者滿嘴泥水,卻驚喜地嘗到了水的咸味,爬起來就鼓動牧民們制鹽,解救了塔拉特旗的困境,成為草原最親密的朋友。這就是他的傳奇性。他的剛強就是他的退讓和窩囊,他的英雄氣概就是他的妥協和忍氣吞聲,他的美恰恰在他外表的丑陋上。
王土地帶領窮苦農民一鍬一鍬地苦干,用黃河的水澆灌開墾后套荒地,創造出一幅“塞外江南”的奇景,他從此結束了那個可悲的無地的時代。17年過去,電視劇展開了下篇。這時王土地穿上了皮領外套,已變成后套地區最富有的土地擁有者。這時,他的那雙小眼睛顯出了傲慢與威嚴。第二代人走進了歷史。王土地的兒子王種子,成了一個十足的紈绔子弟。第一個情節就是王種子高價買了一部小汽車,橫沖直撞,當街撞死女記者云霞的母親。王種子竟然拍著胸脯說:“我的爸爸是王土地!”
王土地財大氣粗,用金條和鈔票買通警局,找一個人替兒子受罰,他還要報紙為他發假新聞,甚至說:“公道能當飯吃嗎?”文鈞感嘆:“這句話過去的王土地是說不出來的。”
這就是經濟地位變化以后,王土地的性格和思想情感發生的變化。他面對著新的歷史環境的更嚴峻的考驗。但是,在王土地的心里,也有永不可改變的,那就是對土地的珍愛。王土地為了保護后套的土地主權和農民的利益,仍然像過去一樣,不顧一切地抵制政府和軍方對土地權的掠奪,沖突很激烈。但他沒有料到,歷史向他推出的,是一個更兇險的民族敵人,日本侵略者已經來到了身旁。
王土地在民族危亡時刻,民族意識覺醒,對土地的認識開始升華。他認識到了,后套的這片土地,已不僅是屬于他個人的心愛的沃土,而是屬于全體中國人的親愛的國土了。他要保衛國土,就要毀滅沃土。他最終決定采取果斷措施,炸毀他畢生心血修筑的河渠,再引滔滔的黃河之水淹沒農田,保衛中國人的國土。在這個無比壯烈的場景中,電視劇完成了對王土地這個人物的刻畫。
從修渠開始到毀渠結束;從奪取土地開始,到淹沒土地結束。觀眾既被凜然的民族精神所激勵,也感受到了歷史與人留下的啟示意味深長。因此,我們也可以把這部電視劇看做一部深沉的土地啟示錄了。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