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出打工者的真情實感——全國優秀青年詞曲作家高級研修班暨打工歌曲創作采風活動側記
由中國文聯、中國文學藝術基金會主辦,中國音樂家協會承辦的全國優秀青年詞曲作家高級研修班暨打工歌曲創作采風團塘廈采風活動5月17日至21日在廣東東莞塘廈舉行。中國文聯副主席,中國音協分黨組書記、駐會副主席徐沛東,著名作曲家小柯,著名詞作家宋小明、車行等為來自全國的35名優秀青年詞曲作家授課,分享了他們的音樂創作心得。研修班期間,主辦方還組織了優秀青年詞曲作家與農民工詩人楊成軍以及陳國祥、黃志文、段立群、賈真、部落組合等愛好音樂的當地打工者就他們的作品進行了交流。
“據統計,全國一年最保守也有30萬首歌曲出爐,但質量高的卻不多。人紅歌不紅的現象已經十幾年了,有的歌手甚至沒有代表作也很紅,中國歌壇還出現了去傳統文化甚至去語言文字現象!這都是非常不正常的。創作隊伍的斷代是目前歌多但好歌少的原因之一。發現新的創作一代,勢在必行!好在中國音協在發現問題后及時地采取了措施,舉辦了這個培訓班,它的意義極其重大。因為作者的斷代影響太大了。歌曲客觀審美會混亂,分不清什么是好歌什么是壞歌,最后只能選擇好玩、獵奇甚至純娛樂的,娛樂到探底的時候將是整個文化結構的崩潰。此外,這次培訓班用作品和作品見面的形式太好了。‘西北風’為什么能夠那么火爆?好就好在當年的大木倉沙龍,老到喬羽、閻肅,少到徐沛東、溫中甲、李黎夫等,一周聚一次,每一個寫詞的當眾把詞念一遍,念完后旁邊就有作曲家響應來創作,多好的氛圍!”宋小明認為此次培訓班的舉辦十分及時。車行對此也很是贊同:“中國音樂需要一批承上啟下的人,我們最希望有一批30多歲的音樂人能深深扎根在民族歌曲的這片土壤里,吸收這片土地的營養,全方位地歌唱祖國、歌唱人間真善美,能寫出一些不只是愛情歌曲的有分量的作品。中國音協和東莞做了一件有意義的音樂大事。對年輕詞曲作家來說,上這樣的課很有必要。我愿意跟年輕人交流,用我的經驗幫年輕人點破‘那層窗戶紙’”。“中國音樂將向節奏化發展。詞、曲、唱、錄音、編曲,一首歌曲要好聽這五個要素缺一不可。”小柯則從音樂的走向等方面為學員做了分析。
對于全國優秀青年詞曲作家高級研修班的舉辦,徐沛東表示:“全國優秀青年詞曲作家高級研修班正式啟動是中國音協創新實施音樂人才培訓戰略邁出的重要一步。我們這次研修班是以青年人為主體的。我們的音樂事業,在各種流派、各種思潮、各種風格的前沿陣地上都有青年人活躍的身影,他們敢于破除教條、引領風氣之先。這次活動不只是一個培訓,而是創新性地打通了培訓、創作、比賽、推廣這四個環節的通道。除了培訓,在東莞和塘廈有關部門的協助下,我們還對工作和奉獻在東莞的50萬農民工兄弟的工作和生活進行了實地考察和深入了解,發掘其中的感人故事,為我們的創作積蓄素材;此后,我們還要把各位學員的作品直接送到全國打工歌曲創作大賽的決賽終評環節,如果最終入選還要做進一步的演唱和推廣。這是一個環環相扣、有機遞進的過程。這種音樂作品創作模式是從最真實的生活走出來,又面對最鮮活的傳播人群,是符合藝術生產規律的。如果能獲得一定成功,推出一些老百姓易唱、愛聽、能流傳開來的歌曲,我們還要對這種‘一條龍’式的活動的做法和經驗,進行更大范圍的推廣。”
“我們想要每天哪怕十個小時的工作環境,也好有時間搞搞衛生、做一些我們想做的事;我們想要我們的菜里能飄出一點點的菜香;我們想要我們的休息空間超過一平方米,免得夜里脫下的臟衣服像枕頭一樣枕在腦袋下面……”農民工詩人楊成軍的一首《我們想要》讓青年詞作家韓葆、吉林省作曲家大平等人的眼眶濕潤了,感到詩中的“養分”很足。
打工群體有著特殊的精神文化需求,卻長期處于一種隔離、放任狀態,在我國文化體系建設中,專門針對打工群體文化建設的內容比較缺乏。此次中國音協讓全國優秀青年詞曲作家高級研修班暨打工歌曲創作采風活動的“著陸點”放在打工歌曲的創作上也是希望填補這一空白,讓青年詞曲作家們用自己的真情使“獨在異鄉為異客”的打工者們的精神世界閃亮起來。
宋小明和車行提醒青年詞曲作者:“民工是什么樣的人?他們帶著柔軟而浪漫的夢進城,而進城后面對的卻是堅硬而冰冷的現實!寫這類歌曲一定要觸及他們的軟肋、他們的傷情,但后面還要看到陽光,最后要落到勵志上。寫打工歌曲,有一些角度是一目了然的,離家、回家、想家或者看到月亮時都會有情的,可以先選擇一些容易抒情的環境和情節寫,要注重細節是親情的力量所在,要杜絕‘假、大、空’。”
“我們也應該想到打工者不僅是建筑工人一類的,他們也包含各個層次。”“打工者們看到城市的繁華,心理落差太大了。我們替打工者吶喊,應該分析他們的內心、找到他們能夠接受的音樂審美格調。”化方、孟文豪、王林、趙建華等青年詞曲作家們已經開始探討打工歌曲創作的具體問題。
“城市結構正在悄然發生改變,農民工應該說是必須要關注的一個群體。此次中國音協率先進行這方面的嘗試,從歌曲的角度、從最普及的文化層面喚起打工一族生活的信念,滿足他們的精神文化需求。繼承和創新是創作的兩大元素,離開了繼承,創作是無根的;沒有厚重的積淀,創作是渺茫的、無助的、無源的。創作者必須走入生活,積累生活,儲存創作‘零件’。組織此次采風就是希望詞曲作者們能夠傾聽打工者的心聲,知道他們的文化訴求。大家一定要把情感找對,用藝術家的視野和樸實的音樂語言把他們的心聲表達出來。”徐沛東真誠地說。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