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都,我的家——“來自加拿大的成都舊影”背后的故事
潘多拉在華西壩深得大家的寵愛
◎100年前,他們開始不遠萬里,來到中國四川成都……
◎在這里,他們開辦了中國西部第一家西醫診所,創建了以醫學和牙學為主、文理并重的華西協合大學……
◎幾十年,改變的是容顏,不改的是鄉音……
友好使者潘多拉
1938年3月,華西協合大學受到紐約動物協會的請求:“希望得到一只大熊貓幼仔,如果可能的話最好是一對幼仔。”由于華西協合大學和該協會紐約大學有間接的合作關系,此項請求得到了重視。
負責此事的華西協合大學生物教授丁克生立即給山里的狩獵人寫信。不久丁克生的夫人親自到四川灌縣(現都江堰市)的大山中帶回了一只活潑可愛的大熊貓幼仔,寵物般地養在華西壩家中,并為它取名潘多拉。
在華西壩,潘多拉深得孩子們的寵愛,在華西壩出生、生活和學習的Marion和姐姐Enid曾經與潘多拉嬉戲玩耍。
1938年5月18日,丁克生的同事陳普儀教授利用回加拿大休假的機會,順道將大熊貓潘多拉帶到美國。此時正值中國抗戰期間,烽火連天,山河破碎,在陳普儀的精心照顧下,這只來自中國成都的大熊貓乘飛機到重慶,然后由重慶乘船經上海至香港,再搭乘海輪遠渡重洋,于同年6月9日終于到達美國舊金山。
潘多拉是1949年前在國外生活時間最長的一只大熊貓,1941年5月13日,潘多拉在美國去世。
由潘多拉引發的故事遠沒有結束。許多年以后,潘多拉的后代同類已被視為中華國寶,受到萬千寵愛,在世界各地傳遞中國人民的友情;同樣,在100多年的光陰里,那些心懷信仰、遠涉重洋、愛上成都的加拿大人,與中國的故事也從來沒有結束過,他們與成都的緣分一直在繼續。
于是,就有了由四川省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四川省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四川省人民對外友好協會、成都市人民政府新聞辦公室、成都市人民政府外事辦公室、成都市人民對外友好協會、加拿大駐華大使館、大邑縣人民政府、中國國際廣播電臺電視節目制作中心、新華文軒出版傳媒股份有限公司主辦的“大洋彼岸的中國情懷——來自加拿大的成都舊影”展覽,在這個匯集了加拿大友人所拍攝的500余幅老照片的展覽上,潘多拉又一次出現在人們的視野之中。
潘多拉在華西壩深得大家的寵愛
在成都與東方文明相融,他們有的是西方學問
不僅僅是憨態可掬的潘多拉,在展覽中,還有世界和平使者文幼章與毛澤東、周恩來的照片,有華西協和大學創辦人啟爾德一家與中國纏足婦女的照片,有啟爾德為辛亥革命戰士療傷的照片,有中國人民的朋友、身著中山服的云從龍和夫人依依不舍離開中國時的照片,還有中國現代牙醫之父林則、牙科專家吉士道、擔任過華西大學建筑總工程師的“蘇木匠”、醫學博士王春雨、生物教授丁克生等在中國生活和工作的照片以及華西大學教授、酷愛攝影的陸德禮1937年訪問成都西部山區的少數民族地區和揚子江沿線拍攝下的許多珍貴鏡頭。
在鏡頭之外,則是三代加拿大人在成都的生活與故事。100多年前,一批加拿大友人來到中國的西南,在那里傳播西醫、興建醫學院、學習漢語、移風易俗。在數十年為中國傳播科學、醫學的同時,還留下數以萬計的珍貴攝影照片,為當時的中國留下一筆珍貴的影像資料和寶貴的財富。他們的生命年華、學識技能和他們的家族感情都留在了四川。這些加拿大志愿者在風華正茂的年齡,懷著成就一番事業的理想來到四川安家落戶,并為自己、也為在四川出生的子孫起了中國名字。在這里,他們開辦了中國西部第一家西醫診所(今成都市第二人民醫院),使西醫走進四川百姓家;他們創建了醫學和牙學為主、文理并重的華西協合大學(今四川大學華西醫學中心),并使之成為我國現代口腔醫學的發源地;他們在辦學、辦醫的過程中,傳播了一些西方現代文化教育、醫藥衛生知識,促進了社會的進步;他們為移風易俗而奔走、呼號,促進了現代文明的發展。在繁忙的工作之余,他們用相機記錄了當時的中國、當時的四川、當時的成都。
20世紀40年代末50年代初,當他們和他們的子女陸續離開中國回到自己的國家時,他們中的許多人已經在中國工作了數十年,有的一家兩代甚至五代都服務于中國,奉獻出了自己畢生的精力,有的甚至把生命都留在了中國的大地上……
山民為即將走出大山去大城市的潘多拉餞行
在多倫多與老友相聚,他們唱的是四川兒歌
2007年春天的一個上午,中國書協顧問張飆、四川省外辦退休干部向素珍和《北京青年報》攝影總監程鐵良在北京聚會,向素珍拿出很多她交往的加拿大老人的祖父輩及父輩在100多年前來到四川拍攝的照片。“歷史的力量是巨大的,看到這些老照片,我們的心靈受到巨大的震撼。”張飆說:“那時正是中國山河破碎、民不聊生、人民奮起抗爭的時候,那時的國人還沒有條件也無暇顧及攝影一類的事。加拿大朋友利用各種機會,將他們目光所及的現實拍攝下來。當年的隨機之照,凝固了歷史瞬間,成為今天的記憶。這些100多年前的珍貴照片,將久被湮沒的歷史突然直觀、生動地呈獻在我們面前,我們怎能不被震撼?”
為了讓更多的人可以看到中國西南當時的地理、民俗、民風、建筑,看到加拿大友人活動的影響,讓更多的人了解那段歷史,也為了回報當年的加拿大友人對中國的貢獻,5年多以前,一群中國的志愿者組成了“加拿大老照片項目組”,立志把這些照片展示給當代的中國人。
這個項目一經提出,就得到了“CS孩子”們的熱情支持。這些“CS孩子”如今已年屆八旬甚至九旬。他們都出生在四川并在四川長大,幼年時就讀于成都的加拿大學校(Canadian School),自稱“CS孩子”。在離開中國半個多世紀以后,他們已走到人生中不再為功名利祿而執著的年歲,但是,他們卻一直執著地在做一件事:每年10月中旬,這些散居在加拿大各地和美國的老人,自己開車或在兒女陪同下,坐著輪椅,到多倫多一家不顯眼的中國餐館,聚集在一起,品嘗中國菜飯,拿出自己家族中珍藏百年的成都老照片、幻燈片以及有關中國四川地區的藏品,進行交流與回味,訴說心中永存的四川鄉土情緣。這場于1936年由他們的父輩發起、由他們延續下來的多倫多聚會,如今已經堅持了76年。
1932年出生于成都的云達中現在已逾80歲高齡,當他又一次看到這些照片時,心中無限感慨:“成都就是我的家!我就是在華西壩子出生、長大的,以前生活過的老房子現在都還在。”云達中的普通話略帶成都口音,他說他總是會想起自己小時候在成都生活的畫面,有時候還會不由自主地哼出一些當年在成都聽到的兒歌。而“CS孩子”中最年長的伊沙貝爾·柯魯克,今年已經96歲高齡,看到這些黑白照片里穿越的成都歷史、千般景物洋溢的中國情懷激動地說:“成都就是我的家!從我姥姥開始,我們家已有五代人生活在中國。我最自豪的是我的孫子現在還在成都華西醫院任職。我們都愛中國。”
(編輯:孫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