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章申:“硬件”一流了,我們仍然任重道遠
3月1日,被譽為我國公共博物館中的“旗艦店”的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經過一年試運行后正式宣告開放運營。面對這座將于今年7月迎來百年誕辰的“老店”,全國政協委員、中國國家博物館館長呂章申在欣喜之余,還不忘肩負的歷史使命,他說——
“硬件”一流了,我們仍然任重道遠
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強調“歷史與藝術并重”,試運行一年以來,已開展陳列和展覽40余個,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品類之豐富皆前所未有。上圖即為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試運行期間的部分陳列、展覽海報。
記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一年的試運行中,作為一館之長,肯定有收獲,也有忐忑,如今終于迎來了正式開館的日子,您的心情一定很好吧。
呂章申:經過幾代人的努力,國家博物館有了今天這樣一個嶄新的面貌,在世界大館中有了一席之地。應該說,這是中華之崛起、中國軟實力之提升的一個重要象征,引起了國人自豪、世界驚嘆。國家博物館新館總建筑面積近20萬平方米,僅用了3年半時間就建成了,并非易事,其中的酸、甜、苦、辣味味俱全,故事也很多,是會載入史冊的。這座世界上建筑面積最大的博物館,建筑質量優良,硬件設施達到世界一流,建筑風格追求與老館協調一致,整體設計莊重、質樸、大氣,功能分區合理,空間序列、立體造型和室內外裝飾等,都具有中國文化元素和中國氣派。去年3月1日建成開放后,試運行總體情況良好,至今已迎來觀眾400多萬人次,其中有黨和國家領導人,有外國總統、總理、議長等政要、貴賓,還有世界大博物館的館長,他們大都用“震撼”來形容參觀后的感受。
記得在2007年一次館內會議上,我明確提出一個目標:爭取在2012年7月國家博物館建館100周年的時候,把其初步建成“國內領先、國際一流”的國家博物館。當時有不少同志持懷疑態度,甚至有人認為是天方夜譚。因為那個時候新館還八字沒有一撇,大家有疑慮是自然的,但我一直信心十足。因為有黨中央、國務院的親切關懷,有文化部等政府有關部門的大力支持。今天,在建館100周年即將到來的時候,我們的目標初步實現了。但我也深深知道,“國內領先”較容易做到,真正達到“國際一流”還有很長的路程。“硬件”是一流了,而“軟件”建設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這不僅與國博人的素質有關,更與我們全體國民的素質有關。我們仍然任重而道遠,必須繼續持久地努力再努力。
記者:您說過,有了宏偉的建筑,藏品的數量和質量不夠,也不能稱其為“國家”博物館。現在,中國國家博物館的文物藏品總量已經從約65萬件擴充到120多萬件,數量大大增加,品類更加豐富多樣,這為展覽和研究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呂章申:陳列和展覽是國家博物館開展業務活動、為公眾服務的主要手段和形式,也是發揮其社會教育功能等社會效益的主要途徑。如何建立有國家博物館特色的展陳體系,如何將近7萬平方米、48個展廳利用好,這是擺在國博人面前的一個新的歷史性課題。
從2007年開始,我們就進行了兩個基本陳列的研討論證。一個是中國古代通史,這是唯有國家博物館才有條件承辦的一個重要陳列,也是看家陳列。1959年首次推出的中國古代通史陳列大綱是以原始社會、奴隸社會、封建社會來劃分,以階級斗爭、農民起義為線索。今天的古代中國基本陳列該怎么搞法?我們先后分別召開了4次全國性的論證座談會,請史學、考古學、博物館學、藝術學等新老專家、學者共同研討,最終決定,以反映古代中國文明為主線,以歷史朝代來劃分,用博物館語言也就是主要用文物說話,以文物陳列來表現,而非以教科書的語言方式。去年5月底開始預展后,我們還廣泛聽取廣大公眾的意見,十幾個省市的博物館、文研所也給予大力支持,借到了一部分文物。
另一個是復興之路主題展陳,主要回顧1840年鴉片戰爭以來,中國各階層人民在屈辱苦難中奮起抗爭、為實現民族復興進行的種種探索,特別是中國共產黨領導全國各族人民爭取民族獨立、人民解放、國家富強、人民幸福的光輝歷史,充分展示歷史和人民怎樣選擇了馬克思主義、選擇了中國共產黨、選擇了社會主義道路、選擇了改革開放。通過陳列昭示人們:沒有中國共產黨就沒有新中國,就沒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只有社會主義才能救中國,只有改革開放才能發展中國、發展社會主義、發展馬克思主義。該陳列受到廣大公眾的歡迎,參觀者如潮,留言稱贊者甚多。
記者:試運行一年來,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已開展陳列和展覽40余個,數量之多、質量之好、品類之豐富是前所未有的,而幾乎在每一個展覽開幕前,您都會特別強調“歷史與藝術并重”,這是為什么?
呂章申:過去的中國歷史博物館和中國革命博物館,定位為歷史性的博物館,而國家博物館的成立,就不應是單一的歷史館。因為藝術在歷史長河中的亮麗是耀眼的,是不可或缺的。著名博物館學專家蘇東海先生早在上世紀90年代末就提出要把藝術的缺失補上,后來我也談到,國家博物館應該是“無處不歷史,無處不藝術,無處不學術”的最高殿堂。“歷史與藝術并重”是國家博物館新的發展定位。
因此,除上述兩個基本陳列之外,我們已陸續舉辦了若干個專題陳列:館藏現代經典美術作品、古代青銅器藝術、古代佛造像藝術、古代瓷器藝術、古代玉器藝術、古代錢幣藝術、古代書畫藝術,明年還會陸續開展明清家具藝術、國際禮品展、水下考古成就展、蠟像藝術展等。今年舉辦4個國際展覽,有德國“啟蒙的藝術”、秘魯“印加人的祖先”,還有法國、意大利的兩個高檔工藝美術品展覽。今后若干年還要先后與英國、意大利、法國、美國、俄羅斯等國家的著名博物館合作舉辦展覽。國家博物館新館還設有地方展廳,每年展出一個地方博物館的藏品,去年12月第一個推出的是新疆古代服飾展,今年還將推出西藏歷史文物展。
國家博物館展陳體系的主要思路是在展陳組成上力求豐富多樣,既要展示中華古代文明,又要展示近現代文明和在中國共產黨領導下取得的巨大成就,同時還要展示世界文明成果。既有基本陳列、專題陳列,也有臨時性展覽;既有歷史類展覽,也有藝術類展覽;既有本館的藏品展覽,也有與國內外合作的展覽;既有側重于學術的展覽,也有配合時政的展覽;既有反映傳統藝術的展覽,也有反映當代藝術成就的展覽。我們計劃將2/3的展廳用于基本陳列和專題陳列及國際展覽,1/3的展廳接待臨時展覽。
記者:在中國國家博物館新館開放試運行的各項工作中,社會關注度較高的還有發揮其公共文化機構的龍頭和引擎作用,您能談談“以人為本”的公眾服務體系是如何建立的嗎?
呂章申:試運行以來,我們克服種種困難,邊收尾、邊調試、邊開放。面對大量觀眾涌進新館,在安全有序的前提下,有計劃、有步驟地推出各項公共服務內容,完善公共服務設施,不斷提高為公眾服務的水平,以提供文化服務為核心的新國博公眾服務體系初步形成。
我們盡可能創造條件,為觀眾提供快捷方便的門票預訂服務。為方便觀眾參觀,目前提供4種門票預訂方式:團體觀眾電話預約,零散觀眾通過網站預約或短信預約,沒有預約的觀眾也不拒之門外,隨時提供現場實名制取票方式。針對不同觀眾構成,分別在西門北側設立零散觀眾入口,西門南側設立綠色通道,方便殘疾人或高齡老人進入,西門中部設立國賓通道,專門為國務、外交活動使用,北門設立團體觀眾入口,集中安排團體觀眾進入。配備了專職講解員和志愿講解員,設有語言導覽和手機導覽,其中手機導覽中文版和英文版可以提供500件展品20個小時的在線導覽服務,以后會逐步增加。還推出工藝紀念品、出版物等文創產品和咖啡、茶座、自助餐等休閑服務項目,以滿足各類觀眾的消費需求。
此外,公共教育手段多樣,內容豐富。“展覽與學術并舉”是國家博物館重新開館以來專業方面的一個亮點,全年共舉辦了32場學術講座活動,包括4次中德“啟蒙之對話”論壇、4次“國博講堂”講座,以及韓國國立博物館交流學者的2次講座等。特別是以服務青少年為核心的1500平方米觀眾體驗區,青少年可以在美術、戲劇、音樂、影視、實驗和制作6個方面進行娛樂體驗活動,同時還組織高水平的講座、論壇、對話等活動。為全面服務公眾的需求,我們還將新聞發布、專題報道、網站、微博、輿情掌握等傳統媒體與新媒體技術相結合,向公眾提供更多的信息量,并了解公眾的需求情況。總之,公眾服務系統還在不斷完善中,服務水平會一步步提高。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