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視劇《感動生命》:對希波克拉底誓言的孜孜堅守
電視劇《感動生命》劇照
提起醫患劇,相信不少觀眾首先映入腦海的是那些劇史留名的日美劇,如《白色巨塔》《實習醫生格蕾》《實習醫生風云》《閃亮實習醫生》《急診室的故事》《豪斯醫生》《親愛的醫生》等,醫患題材一直是世界影視劇創作者的心水之選。近年來,中國的影視劇創作者也著力打磨這類題材并推出一些試水之作,如《醫者仁心》《柳葉刀》《帕米爾醫生》《永不放棄》《手術刀》等,其中《醫者仁心》還獲得“飛天獎”。醫患劇作為職業劇的一種,有著獨特的戲劇魅力。醫院這一特殊的場所,有著獨特的吸引力。每天,這里都上演著生與死的戲碼,這生與死又匯聚了多少悲歡離合,觀眾自會從中體悟到獨特的生命經驗:有的作品則主打疑難雜癥牌,復雜的病癥終有化解之道,從人定勝天切入展示了生命科學的無窮魅力;有的則主打成長牌,一群年輕的實習醫生總要經歷一道道坎,成長為合格的大夫,這一道道羈絆便是看點;亦有醫患劇走懸疑路線,引人入勝;反映醫德崇高的醫生甘愿去生活艱苦的地區義務奉獻的作品也在不少國家屢見不鮮。千言萬語,不離其宗,醫患題材的根本還是在于治病救人,堅守希波克拉底誓言(“我愿在我的判斷力所及的范圍內,盡我的能力,遵守為病人謀利益的道德原則,并杜絕一切墮落及害人的行為。”古希臘醫生希波克拉底撰寫的《希波克拉底宣言》節選)。
央視一套熱播的電視劇《感動生命》以燕達醫院心胸外科招牌醫生司馬博銘、海歸主治醫生韓子航以及幾位性格各異的實習醫生的醫療與人生經歷為主線,呈現出一個個感動生命的溫情故事。該劇在醫患劇的探索上也做了突破性的嘗試,如以情景正劇的形式表現醫患題材,北京師范大學教授周星認為,“跟一般的電視劇不一樣,其主導矛盾不是你死我活而是展現常態的生活,這是真正的生活矛盾,誰的家里都有一本難念的經,這很吸引人。戲劇矛盾沖突能推動劇情還能感人。它沒有放大人際關系的陰險,而是回歸到日常生活的常態性,這是人間的現實性表現。這個劇提供了一些可以參考的東西。”
近日,《感動生命》研討會在京召開。出席研討會的相關領導和專家對這部情景正劇弘揚正確價值導向、彰顯人性溫暖、描繪和諧醫患關系盛贊有加,同時也對該劇的醫患氛圍、情感的推進與情節的構建建言獻策。
緣何感動
中宣部文藝局影視處副處長馬佳認為,《感動生命》是一部探索如何建立和諧醫患關系的作品,同時還表現了珍視生命、關愛健康的主題。在當前醫患關系比較緊張的大背景下,這部片子的播出必然有非常重要的現實意義。同時,對于幫助人們正確地認識生命的價值、看待疾病,有很好的促進作用。中國國際電視總公司副總裁張海潮說,“拍這部戲的初衷有兩點:一是現在的醫患關系是老百姓關注的熱點;二是醫療題材劇是世界電視產業中重要的類型之一,很多國家都有不少優秀的醫患題材劇目。這部劇的重點實際上是通過醫患之間的關系,主講人的內心、人的良知,醫患由矛盾沖突到互相理解。醫生的信仰就是希波克拉底誓言,很多醫院、醫學院的員工入職或學生入學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宣誓。所有的法律都不能代替良知,比如對病人看得再細心一點、再熱忱一點,這些都需要良知。而且這種良知是有輻射性的,不僅僅是醫患關系需要良知,整個社會都需要良知,這樣才有和諧健康良好的生活氛圍。”
尋找感動
中央電視臺綜合頻道項目部副主任張潔說,“這部戲中的醫院是一種理想的醫院。我相信這個行業中并不乏真正有崇高醫德的醫生、有情懷的院長。越往后看劇情越感動,就像片名一樣。我曾在《新聞調查》做過13年,《新聞調查》是專門探究當下社會問題的欄目,關于醫患關系的節目做了不少,個人覺得盡管不少嚴重社會問題是必須面對的,但僅僅停留在抱怨上是沒有多大作用的。這部戲的可貴之處在于塑造了一批從院長到實習大夫都特別符合人們心理訴求的大夫的形象。這些形象是憑空而來的嗎?不是。我們在討論這部劇的時候,感覺其中的任何一個人物在中國的很多醫院都有,只不過沒有如此集中在一家醫院。通過一部電視劇,我發現編劇、導演已經有這樣的認識,在為我們解決社會問題、呼喚更和諧的醫患關系甚至是人的和諧,用一種藝術化的闡釋,做了特別到位的努力。”
感動之余
著名文藝評論家仲呈祥對這部戲的打磨提出建議:“整體結構還可以更緊湊;醫院氛圍營造更講究一些;節奏的處理再平衡一些;在臺詞的錘煉上可以更精煉、到位,有些重復的話可以刪掉。電視劇要靠對話制勝,但是電視劇要把可有可無的話壓到最低限度,騰出來,讓動作,讓整個氛圍產生無聲的言論,增強電視劇的藝術魅力,而不要把語言填得太滿、說得過細。”著名文藝評論家李準說,“臺詞應該更多一些哲理性的東西,讓人一聽就能記住。這部戲有很多突破點,主要人物都是好人。個人認為,寫好人跟好人的矛盾寫到極致才算本事。”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