廣東電影界追思“第四代”名導胡炳榴
“一代名導浮云淡去顯風骨,人品敬仰;影壇巨匠豪華落盡顯真淳,佳作留香”,2月14日著名電影導演胡炳榴的離世,無疑是廣東電影界乃至中國電影界的一大損失。2月21日,由廣東省電影家協會、省廣電協會電影專業委員會、珠影集團主辦的“胡炳榴藝術創作回顧座談會”在廣州召開。會上,廣東省電影家協會主席、珠影集團董事長劉紅兵表達了對胡炳榴導演的沉痛悼念,他說,胡炳榴是南國電影的旗幟,為中國電影作出了重要貢獻,是一個思想深邃、藝德高尚的“大家”。
廣東省影協副主席鄧原認為,胡炳榴的作品形式淡雅而不淺薄,藝術創作上寧缺毋濫,富含文化底蘊,充滿人文關懷、社會思考,有美學價值;其為人樸實,其理念影響了一代年輕導演。鄧原說,胡炳榴內心把自己和商業化之間劃了一條線,他和喧囂的世俗世界是兩個不同的世界。鄧原還把電影界比作“江湖”,分為“清流”和“濁流”,胡炳榴就是清流的代表,是精英電影文化的守望者。
胡炳榴的學生、導演鄭華談到,現在許多大導演給后輩上課都按分鐘計費,可胡炳榴從來都是孜孜不倦、毫無保留地給予年輕人指導,“榴叔沒有架子,很好溝通,又很有思想高度,對于后輩,他不會一味指責你的錯誤,而是體貼地在看似很隨意的聊天中點撥你。”
胡導的弟子、導演張澤鳴有一個綽號“小金胡澤鳴”,其中的“胡”,就是胡炳榴。他說:“榴叔每天跟我喝茶聊天到深夜,一直鼓勵我轉型從事編劇工作,沒有胡炳榴,就沒有今天的我。”
回憶起胡炳榴生前種種,大家都熱淚盈眶。老同事楊澤生拿出胡炳榴研究文集《豪華落盡顯真淳》,扉頁上有張黑白照片,是上世紀60年代胡炳榴在農村拍電影時楊澤生所拍,回憶起這段往事,他唏噓不已。當時,兩人背著幾十斤重的攝影器材徒步翻越粵北山區,水喝光了,胡問楊,如果現在有水,你能喝多少?楊回答,起碼兩三壺。胡炳榴卻說,我能喝一條河。楊澤生感嘆:“這就是一個優秀導演的想象力,他是天生的好導演!”還有一次,胡炳榴要拍攝一個反映夜晚耕作的場景,亮度不夠,必須點火堆,胡炳榴獨自一人滿山遍野尋找制作火堆的枯草,從傍晚一直到第二天天亮,毫無怨言。拍攝結束后,當地干部為攝制組舉行歡送會,胡炳榴見農民生活太艱苦了,就用自己的米飯跟農民換地瓜吃,還說,“我們是城里來的,就喜歡吃地瓜”……
與胡導合作執導《鄉情》的老導演王進覺得胡炳榴并沒有離開。他說:“生活中,炳榴是個簡樸的人,有韌性,能堅持,他走了,為我們留下了一批后起之秀,我們應該少想一些票房、成本的壓力,多想想怎么在藝術上突破。”
珠影集團前副總經理林西平春節去胡炳榴家探望時,感覺他精神還不錯。“我當時告訴他,珠影打算拍一個系列紀錄片,請包括他在內的一些老導演們口述歷史,當時胡導很開心地答應了。”出門的時候,胡炳榴還叮囑林西平,“別丟了專業,抓緊時間搞出好劇本”。沒想到,這句話成了胡炳榴給林西平最后的遺言。
(編輯:子木)
· | 既有“真與土”更有“新和美”——已故電影藝術家胡炳榴和他的電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