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日本畫:東方繪畫的傳統與理想
日本畫與中國畫有著深厚的淵源關系,從創作題材、形式語言、筆墨技法、審美趣味,都可看到古代中國畫對日本畫的深刻影響,也可看到中日兩國在文化交流、融匯過程中的歷史軌跡,及近代日本畫家們在自己文化風土中不斷創造,并由此形成的獨特神韻與風格。
海上旭日 竹內棲鳳
中日兩國是一衣帶水的鄰邦,具有悠久的文化交流歷史,日本早在奈良、平安時代,就已形成“全盤接受唐代文化”(平山郁夫)的局面。宋元畫風曾彌漫于室町時代。江戶時期的重要畫派都與中國繪畫具有一定的血緣關系。當時還出現了以中國文人畫為楷模的南畫運動,不少中國畫家到日本傳授文人畫技藝,產生了很大影響。在日本畫家的審美意識中有對中國傳統文化深深的崇敬與偏愛,中村不折認為,“中國繪畫是日本畫的母體”;平山郁夫曾說,“日本畫的根在中國,中國繪畫傳到日本,經過長期演變生根開花,可以說沒有中國傳統繪畫的影響,就不會形成日本特有的繪畫風格”。雖然,南畫文人水墨畫在明治以后逐步衰落,但水墨文化的遺風依然反映在許多日本畫家的作品中。即使在橫山大觀、竹內棲鳳、川合玉堂、結城素明等新一代畫家的作品中,仍不時表現出對傳統藝術的深深迷戀。
“東方的理想”是日本著名美術家岡倉天心針對明治時期日本美術的傳統與發展,而提出的學術理念。他的名言“亞洲乃一體……過去的影子預示著將來,任何樹木不可能超越種子中所包含的力量”,曾獲得東西方許多學者的認同。中日兩國在近代以來均受到西方文化的猛烈沖擊,在西方化的過程中,均已不同程度弱化了東方文化的優秀傳統。從當代美術發展的角度看,如何開發東方文化深厚的精神資源和豐富的藝術形態資源,如何進一步發揚傳統藝術中的活性因素,并使之內化為當代美術創作中的精神內核,轉化為走向未來的內在驅動力,是值得中日兩國藝術家深入思考,也是關乎新世紀東方文化發展的戰略性問題。
收藏在中國的近代日本畫,是世界文化交流史上獨特的文化現象,其數量之巨、質量之精,曾引起中日社會各界的廣泛關注。近年來,日本的數位首相、國會議員、議長、大使等,曾親臨中國觀看日本藝術品專題展覽,更有平山郁夫、加山又造等專家學者進行過專門的學術調查和研究。1994年,筆者曾與日本美術學者劉曉路、河野元昭及日本《美術年鑒》社的專家,赴天津、沈陽、大連、旅順、丹東等地調查、鑒定日本畫。同年,在北京舉辦了中國民間珍藏日本畫鑒賞展,鈴木進、清水治、河鍋楠美等日本畫專家前來參觀并參與學術研討……所有這些都昭示著,我們應該有組織、有計劃地對中國收藏的日本畫進行深入研究,進一步梳理中日文化交流的歷史脈絡,開發其潛在的歷史文化價值。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