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會林談2011年中美青年DV計劃
借青年之眼,讓世界看到中國
半年前,9位來自美國波士頓大學的年輕人興奮地游走于北京的風景名勝和大街小巷,拿著DV到處拍,引得不少路人對他們投以好奇的目光……這源于由北京師范大學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主辦,美國波士頓大學洛杉磯中心、北京師范大學藝術與傳媒學院影視傳媒系協辦的“看北京”2011中美青年暑期DV計劃。據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院長黃會林介紹,此舉意在加強中美之間跨文化溝通交流,讓更多外國年輕人接觸、了解和傳播中國文化,同時拓展中國學生的國際化視野。而此時再說“看北京”,是因為在此之后我們還要“looking”些別的,還有一些中國開眼看世界、世界開眼看中國的更具學術色彩的活動正在起步。
參加“看北京”活動的中美青年在太和殿前合影
DV之眼,
不一樣的北京
“看北京”(“Looking Beijing”)計劃,在黃會林的言語中形容得很簡單:活動邀請波士頓大學影視專業的優秀應屆生及畢業生來北京進行為期兩周的交流,在中國學生的協助下,通過實地考察、創意交流等方式,以“美國青年眼中的北京”為題,各自拍攝一部以中國文化為主題的DV短片。“我們本來邀請了10位美國青年,再組織10位中國青年協助他們,一對一交流,但美國方面臨時有一位學生因為簽證問題來不了,那我們多了一位中國學生,怎么辦?很簡單——他來拍攝整個活動的影像紀錄片《看他們,看‘北京’》。”
任務分配好了,攝影機、編輯機準備好了,7個獨立導演、兩個在校大學生剛剛從飛機下來,“一到首都國際機場3號航站樓,立馬傻眼——北京的設施怎么比美國還厲害!”黃會林回憶起當時的場景,仍然感覺很有樂趣。
到了北京,視覺的驚喜與文化的震蕩一浪接著一浪?!扒叭?,中國的學生陪著他們,考察不同的地方,確定拍攝方案——想去拍珍珠,我們帶她去紅橋市場;想去拍騎自行車的人,我們帶著去跟拍;想深入到北京胡同居民的生活,我們的學生也跟著……”在拍攝期間,從通州到潘家園,從老舍茶館到首都博物館,9組同學的足跡遍及了北京的大街小巷。據活動組織方介紹,每天他們都從凌晨4點起,一直工作到夜晚。
而短片的形式也從紀錄到訪談,無所不包,異彩紛呈——兩周之后,“看北京”計劃的短片成果在北京當代MOMA百老匯電影中心進行了展映。9部短片分別表現了北京城傳統與現代元素的交織,視覺化地展現北京富有特色的文化元素,探索中國的珍珠文化、茶傳統,討論俠文化和中國功夫的精神,記錄北京市民生活中傳統和現代的沖突與交織……從不同視角呈現不一樣的北京。
左圖: Trevor(左)與Chris(右)在故宮拍攝
右圖:Rebecca在拍攝地上的野花
遠離文化臆想
對于這些初來北京的美國青年來說,他們借助DV之眼,不僅是看北京,也在看每一個與他們接觸的中國人,中國文化的烙印會鑲嵌在他們的記憶中,成為他們對中國的印象。
雖然他們都是第一次來到北京,但是他們中有些人對中國文化并不陌生。據中國學生楊筱珺介紹,波士頓大學影視專業大四學生Daniel Salgarolo對中國哲學、中國歷史很感興趣,在拍攝期間,不論是接受媒體采訪還是吃飯,都要先向師傅鞠躬,請示后才進行。而楊筱珺為Daniel Salgarolo介紹中國的禪宗、道等中國傳統文化,對于他探尋中國功夫的精神和智慧很有啟發。在他們共同合作拍攝的影片《俠》中,從寺院里的僧人到身體殘障的習武者,都對中國功夫進行了闡釋:中國功夫是有力量而不逞強,是一種心平氣和,是一種境界;中國功夫是助人,而不是用力量制人——他們用影像探尋了“中國功夫”和西方世界臆想的迥然不同。
在與美國學生的合作中,中國學生也學到了美國青年怎樣用影像詮釋文化的概念。楊筱珺說,與美國學生的合作之所以很愉快,在于雙方能在對于中國功夫的理解上達成共識,也在對于中國文化的了解和認知上有許多相通之處,“最高層次的交流是思維層次的交流,是心靈的溝通”。而在這些讓世界了解中國的進程中,每個中國人都是文化交流的使者。
Trevor在拍攝騎自行車的人
2012年,
以我們的眼睛看世界
“他們用自己獨特的視角,拍出了北京的傳統與時尚,勾勒出北京人的生活狀態。對他們來說,最大的成果不僅是合作拍出了短片,更重要的是收獲了一份珍貴的跨國友情?!秉S會林說,好幾位美國青年都在回國后給他們發來了熱情洋溢的郵件,感謝這個項目為他們打開了一扇了解中國文化的窗戶。
傳播最便捷直觀的方式就是通過影像,影像傳播之于具有獨特性的中華文化,具備特定的優勢,而這也是黃會林在文化交流之中選擇“首先拿影像開刀”的緣由?!坝脠D像、電影、電視的形式,通過這些從來沒來過中國的學生,以他們的眼光來看中國,可能會發現一些我們無法看到的事情,給人以不同的印象?!?/p>
“中國文化傳播學院希望有效整合社會各界優勢資源,通過開展扎實、深入的學術研究和富有中國文化特色的藝術創作,把中國文化更有力地推向世界。此次活動就是傳播中國文化的一次重要嘗試,美國青年以獨特的視角看北京、了解中國,再通過其影像將其了解記錄的中國傳播至全世界,將增進世界各地對中國的理解和認知?!秉S會林說。
不僅僅要“看”,還要“思考”——思考隨著中國影響力的不斷提升、世界越來越渴望了解中國的今天,我們如何提升文化的傳播力與擴散力,讓世界體驗到中國文化,體驗到中國文化的精髓,進而產生對中國文化正確的或者全面的印象和闡釋?
2012剛開年,中國文化國際傳播研究院仍要繼續“looking”——“今后,我們將繼續聯手美國和歐洲的大學舉辦‘looking’系列,將這個系列作為研究院的品牌建設下去。我們不僅要組織國外青年‘看中國’,還要組織中國青年‘看世界’”——據黃會林透露,他們正在積極聯系在2012年倫敦奧運會期間組織中國青年“看倫敦”,將倫敦奧運會與北京奧運會聯系起來,“以我們的眼睛看世界”。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