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我們的愛,過了就不再回來
也許是現實壓力過大,社會太嘈雜,“小清新”的文藝片便流行開來了,臺灣電影《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以下簡稱《那些年》)于2012年伊始刮起第一縷“小清新”旋風。
應該說,不論是“50后”、“60后”、“70后”、“80后”……對于青春的記憶大致是相同的:對異性最初的萌動、對未來美好的想象。姜文導演的電影《陽光燦爛的日子》里,展現了上世紀70年代初北京部隊大院里一群干部子弟打架、戀愛的往事,在這撥少年眼里,成熟、豐潤的米蘭就是心中的女神;我的一位“60后”異性朋友上中文系時偶爾與外語系著名“系花”同車,驚嘆于對方的美麗,借著窗外的風光,他情不自禁地說:“真美啊!”雖然之后沒有交往,但他至今保存著兩人畢業時的合影,惦記著遠方的她;作為“70后”的我,比《那些年》里面的柯景騰、沈佳宜略大三歲,1994年,他們進入高中,我進入大學,基本屬于一代人,情感表達方式大同小異。
《那些年》中,沒有愛情片常見的生離死別,沒有高科技制造的非同尋常的視覺沖擊力,它平淡而富有詩意地回顧了往昔歲月,愛情一點一滴積累在男女主角心頭,他們是幼稚的,也是茫然的,卻是真實的,這就是這部影片感動我們的理由。電影中的彰化就像鄧麗君演唱的《小城故事》中的情景,“小城故事多,充滿喜和樂……”樸實的居民、清淡的小吃、悠然的生活氛圍,宛如“桃花源”,這也該是誕生純美愛情的好地方。
我記得早期瓊瑤片里,林青霞、呂秀菱扮演的長發飄飄的臺灣女中學生,和《那些年》中的沈佳宜、胡家瑋一樣,也忙著月考、聯考。瓊瑤片的女孩多半在青春韶華時遇上富家公子,締結良緣,而《那些年》更現實,尋常人家小兒女,磕磕絆絆,欲說還休,終又不了了之,沒有哀怨,沒有仇恨,只有遺憾。
同齡男女,通常女性比男性成熟,沈佳宜與柯景騰這對同班六年的同學便如此不協調。沈佳宜在高中時,就得出“人生很多事徒勞無功”的結論,而這個道理,即使是同性的我,也是近年才悟到。沈佳宜埋頭讀書奔前程時,柯景騰還在沉迷追星,視王祖賢為偶像,不知前程為何物……《那些年》的高潮,是“九·二一”大地震時,柯景騰舉著手機,尋找信號,撥通業已“斷交”兩年的沈佳宜的手機,兩個人慰問彼此,說到“我們或許在平行世界里相愛”、“謝謝你喜歡我”、“我也很喜歡當年喜歡你的自己”……這一段戲最能撥動觀眾的心弦,正如臺灣飛兒樂團《我們的愛》所唱的,“我們的愛,過了就不再回來……”我也曾試想過平行世界,但我不奢望美夢成真,我甚至希望自己變成一只加菲貓,一輩子有人寵愛,再也不要為愛情掉一滴淚。
就像沈佳宜說的:“人生很多事徒勞無功”,初戀多半無疾而終。若干年后,當我們看見曾經驚為天人的初戀對象已經泯然眾人,不免失望。盡管如此,我們還是要祝福對方。青春年少時,為了有一天能和對方在一起,我們才有了奮斗的精神動力,所以,我們要對對方說:“謝謝你!”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