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2012,中國電影須著力三大轉折
中國電影是否已經產生了足夠多的精品力作?中國電影人有沒有找到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有效途徑?中國電影的市場體系和市場秩序是否正在趨于完善?
2012,中國電影須著力三大轉折
李博
“2012年理應成為中國電影產業化改革的調整之年和升級之年。”在中國電影處于一片蒸蒸日上發展態勢的今天,廣電總局電影局能夠在展望未來工作時做出如此客觀理性的定位,實屬不易。2012年,中國電影全面產業化改革將邁入第10個年頭。以10年為一個節點,“國產電影數量成倍增長”、“中國式大片迅猛崛起”、“主流電影成功探索”、“城市影院飛速發展”、“票房破百億大關”等都曾成為不同時間段的關鍵詞,而伴之而生的,又常常是諸如“狂飆突進”、“井噴式發展”、“最好的時代”這樣過度狂熱的標語式定論。如今的中國電影是否已經產生了足夠多的精品力作?中國電影人有沒有找到進入國際主流市場的有效途徑?中國電影的市場體系和市場秩序是否正在趨于完善?在高歌猛進的發展形勢中冷靜地尋找到真實的自身定位與理性的前行目標,往往是最為困難的事情。因此,電影局將2012年定位為“調整之年”和“升級之年”,不失為一次明智而頗具戰略高度的判斷。
從“導演想拍什么”到“觀眾想看什么”
從電影局的年度總結報告中可以看出,國產故事影片的數量從2010年的526部增長到了2011年的558部,全國電影總票房從2010年的101.72億元增長到了2011年的131.15億元,都實現了持續性的發展,但票房增幅已從2010年度的63.9%下降到了28.93%。盡管《金陵十三釵》《建黨偉業》《龍門飛甲》等影片依舊紛紛獲得超過4億元的高票房,但《戰國》《倩女幽魂》《關云長》等大制作卻未能達到票房預期,這也成為2011年國產影片票房增速放緩的重要原因之一。
在電影產業化改革初期,“大牌導演拍什么觀眾就看什么”曾經是很多大制作影片特別是古裝大片獲得高票房的主因。然而隨著中國電影產業的日漸成熟和觀眾觀影選擇的日趨理性,“高投入”、“名導演”、“大明星”已經不能再與“高票房”畫等號。2011年的幾部高投資影片,《新少林寺》《白蛇傳說》票房勉強超過兩億,《關云長》《鴻門宴傳奇》《倩女幽魂》票房都在一億到兩億之間,《戰國》僅獲得7000多萬元票房。須知,這些影片的主創既包括了李連杰、劉德華、甄子丹、古天樂這樣的大腕級演員,也涵蓋了麥兆輝、莊文強、程小東、葉偉信這些大牌導演,卻無一實現預期票房。盡管個中原因十分復雜,但影片質量不過硬、觀眾口碑不佳應是導致這些影片票房不夠理想的主要因素。相反,投資不到1000萬元的《失戀33天》在未進行大規模宣傳的情況下獲得近3.5億元的票房,獲得高達900%的投資回報率,靠的正是良好的口碑效應。
顯而易見的是,中國電影仍在尋找著適合自身的創作規律與法則,這個過程雖然漫長,卻必不可少。中國電影9年的產業化進程,培養了一批越來越“挑剔”的觀眾,他們也將成為檢驗國產影片是否“達標”的最佳對象。只有適應市場需求和觀眾需要的影片才能在未來存活。可以預見的是,“觀眾想看什么導演就得拍什么”的電影生產法則將會逐漸確立,觀眾群體在與制片方“博弈”的過程中也將處于“買方市場”的有利地位,這無疑會促使創作者將更多的智慧和更大的激情投入到創作中去,從長遠看,也必然會對中國電影產業水平的整體提升大有裨益。
從“拍給國人”到“拍給世人”
對比電影局2010年度和2011年度的總結報告,我們會發現國產電影的海外票房和銷售收入從35.17億元下降到了20.46億元,這也成為2011年中國電影產業整體飆升的各項數據外一抹十分扎眼的異色。不可否認,2011年沒有制作出像2010年的《功夫夢》那樣具有較強國際號召力的影片,在一定程度上影響了海外票房總額,但我們僅僅擁有一部《功夫夢》就夠了嗎?答案顯然是否定的。
回望過去的9年,像《英雄》《霍元甲》《功夫夢》這樣能在海外獲得較高票房收入的國產影片,還比較缺乏。“中國制造”如何才能真正進入國際主流電影市場?這個老生常談的問題其實一點也不容易解答。
好萊塢電影風靡全球,并成為美國文化的標識,并不是在一兩天內完成的。同樣的,尚處于產業化初期的中國電影想在短時期內達到好萊塢電影的海外影響力,也是不現實的。且不論資金、人才、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僅就題材領域而言,好萊塢電影類型多樣、種類豐富,能夠覆蓋幾乎全部觀眾的欣賞趣味,而中國電影卻主要依靠武俠片和動作片吸引海外觀眾,兩者在創作立意層面就已形成了差距。
近期在國內上映的印度影片《三傻大鬧寶萊塢》為中國電影進一步實現“走出去”提供了很好的借鑒。這部影片一改往日印度電影“幾段歌舞打遍天下”的陳腐模式,以現實主義的態度和樂觀的精神講述了一個非常本土化卻又能被海外觀眾所理解的故事,真正做到了民族性和世界性的融合。中國電影人理應捫心自問,我們為什么沒有創作出《三傻》這樣的電影?
在全球化時代,只有符合全球化意識和人類普遍認知的影片才能被全世界的觀眾所接受。《2012》講述的危機是全球性的,《阿凡達》表達的是全世界人民共同關注的話題,因此它們能夠成為各國觀眾進入影院的首選。而一些國產電影表現的故事和傳達的情感卻時常無法被國外的觀眾所理解,其結果必然是喪失大量海外市場。中國電影人依舊在尋找著將民族特色與普世審美價值相結合的最佳方案,而在內容層面之外,我們的電影發行體系和營銷觀念也應當不斷向世界先進水平靠攏。
主題、故事、技術、營銷……只有當中國電影有能力將這些看似簡單卻至關重要的元素有機地整合到一起時,才能真真正正地走向世界。
從“貴族電影”到“平民電影”
2011年,中國電影銀幕的增速繼續保持世界第一。電影局的年度總結報告顯示,去年我國新建影院803家,新增銀幕3030塊,平均每天增長8.3塊銀幕,全國城市影院數量突破2800家,銀幕總數達到9200多塊。在一系列令人振奮的數據背后,卻隱藏著一個不能忽視的事實:2011年國內單個影院票房普遍下降,降幅從10%到40%不等,而單塊銀幕的平均票房也從163萬元下滑到了108萬元左右,降幅達34%。
形成這種局面的原因是多方面的,缺乏足夠多的優秀影片以吸引更多觀眾進入影院固然是重要原因之一,但國內電影票價過高致使一些潛在觀眾望而卻步的問題也不能規避。據統計,北京票房收入前五名的影院中放映的《金陵十三釵》平均票價高達83元,而該片的全國均價也達到42元。就平均單張票價所占人均月收入百分比而言,香港為0.4%,臺北為0.6%,北京則高達1.4%,北京觀眾的觀影負擔遠遠高于香港和臺北觀眾,更遑論與平均花費不到8美元就能看一場電影的美國觀眾相比了。而另一個事實是,中國影院目前的平均上座率僅約為四成,顯然還有很大的提升空間。
電影藝術歸根到底是為人民大眾服務的,應當有更多的民眾共享到中國電影產業飛速發展的成果。遠離工薪階層觀眾的電影作品在擠壓受眾群體的同時,也擠壓了自己未來的發展空間。所幸的是,在電影局2012年的工作計劃中,解決票價過高的問題已成為一項重點內容:“切實制定適合市場經濟規律和中國國情特色的票價機制,出臺建議性指導票價和最高限價,按影片類別和城市地域等項進行明確規定,對學生票、團體票也要形成行業共識,努力使電影票價的定價機制科學合理。爭取出臺措施,探索增加半價票的場次和時段。”誠然,這些目標明確的計劃仍然需要制定具體的實施方案,在實施的過程中也會遇到這樣那樣的困難與阻礙,但毫無疑問的是,中國電影的管理層對于優化市場體系和市場秩序所付出的誠意和努力,是值得贊揚和肯定的。
在2012這個“調整之年”和“升級之年”中,沐浴在如火如荼的發展熱潮里的中國電影,應當變得更加冷靜、更加理性。只有準確地進行自我定位,并清晰地意識到自己與電影強國之間的差距,中國電影才能百尺竿頭,更進一步。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