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電影是文化輸出的“排頭兵”
導演讓·雷諾阿說,如果我們設想一個法國農民和一個中國農民碰在一起,他們一定會有很多話相互訴說。無疑,電影是一門不分中外、鴻儒白丁而世界通約的藝術,不同民族間的文化因電影而對話、融合。在當前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形勢下,電影義不容辭地擔當起文化振興、文化輸出的排頭兵。日前,由中國藝術研究院電影電視研究所主辦的“電影文化論壇·2011——文化建設與中國電影的發展研討會”在京舉行。與會專家學者就電影文化的鏡像功能、文化輸出現狀和農村電影文化等話題進行討論。
電影文化是一面鏡子
近年來,隨著銀幕總數的增長和影院覆蓋率的大大提高,電影文化逐漸走下“神壇”,與老百姓的互動增強,成為名副其實的通俗文化。《電影藝術》主編吳冠平說,“電影文化的當代性的基點就是電影觀看的日常性,對于電影來說,電影內容是否跟社會生活形成互動和交流,這是體現電影日常性的一個很重要的基礎。我們不應該用道德優越感去評判那些與當代生活形成良好互動,卻在藝術上和敘事上仍需完善的電影。也許這些電影在今后的互動中,在電影品質不斷提高的過程中,能夠形成一種新的風格和傳統。”看電影的日常化、常態化勢必推動電影文化的普及,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所長丁亞平說,“美國硅谷有大量的印度工程師,因此,硅谷有專門放印度電影的電影院。一個印度工程師說過,在印度,看電影是一種生活習慣。”
衡量一部電影是否成功,只看票房是不夠的,更要看其社會影響力、價值公信力、文化承載力和情感普適力。恰如北京電影學院教授鐘大豐所說,“如果僅僅把電影當做一個經濟產業的話,那么電影還不如春節短信所創造的價值。但是為什么人們要花這么大的精力來關注它,就是因為它的價值不僅僅是經濟價值,更是文化價值。”因此,電影不僅是折射當前文化現象的鏡像,更是事關文化戰略的重要組成部分。俗語說,以史為鏡可以知興替。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張會軍號召廣大學者從電影歷史入手,為當前電影文化的形成和走向勾勒清晰的宏圖,進一步推動國產電影的發展。
電影文化輸出現狀
中國電影作為文化輸出平臺應該輸出什么內容?國外觀眾對哪些內容感興趣?北京師范大學教授黃會林就此專門針對外國人做了調查。調查結果顯示,“外國觀眾最偏愛的類型還是動作片,最感興趣的文化符號是停留在文化表層的功夫、自然景觀和中國建筑,最青睞的中國電影元素是故事和文化,最希望了解的是中國文化史和哲學。大多數外國觀眾認為中國電影應該發揮傳播中國文化的重要作用,他們更希望看到中國電影里的時代感和都市文化。”
目前,大部分外國觀眾對中國電影文化的認知和接受還停留在文化符號奇觀層面,但顯然中國哲學和文化內涵是有足夠的潛力去吸引外國觀眾的。客觀說來,目前的國產片類型和敘事還不足以完全承載文化內涵,而且中國演員的國際認可度很低。更為關鍵的是,“國內經濟發展不平衡導致了電影文化在國內傳播也是不均衡的。因此,如今發展中國電影的核心問題是打造中國現代文化,建構一個中國現代文化體系。”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秦喜清如是說。
農村電影文化構成復雜
中國的電影文化與發達國家的電影文化的不同之一在于,農村電影文化是其重要組成部分。農村電影文化的構成比較復雜,既有以農民、農民工為表現對象的影片,也有“泛農村文化”的《人在囧途》這樣的進入院線的影片,還有深受農民觀眾喜愛的香港動作片和無厘頭喜劇。近年來,農村電影已逐漸擺脫主題先行,開始深入到農村的情感體驗中。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高小健舉例,“比如反映‘空巢’的影片,通過一個空巢家庭小女孩撿垃圾攢錢找媽媽的情節切入,就比較感人。再如支教題材的,從大學生找不到工作無奈之下支教的角度切入,最后認同支教而愛上這份工作,得到精神上的收獲。這都是農村電影文化可喜的變化。”
中國電影評論學會秘書長張衛呼吁,相關研究機構應該加大對農村電影文化的研究,相關創作者應多尋找農村的文化熱點,“臺灣的長途汽車上播放的都是王寶強主演的《人在囧途》,這部電影在臺灣得到很多觀眾的喜愛,而這部影片卻是一位香港導演實際體驗內地春運生活后拍的。他有效地發現了生活的熱點并提煉了出來。”
此外,農村觀眾既可以欣賞《舉起手來》這樣的通俗影片,又能欣賞所謂的“悶片”。中國藝術研究院研究員趙衛防說,“農村觀眾喜歡看劇情,喜歡看熱鬧的片子,但這絕對不代表他們的欣賞品位低。實際上他們的欣賞品位和訴求是很高的。像《暖春》這種完全依靠畫面撐起情感的影片反而深受農民觀眾喜歡。這也是農村電影文化一個比較獨特的現象。”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