邢窯陶瓷的“千年迷夢”
時間:2012年01月04日來源:中國藝術報作者:云菲
“類銀”、“類雪”,“雕鐫荊玉盞,烘透內丘瓶”,“圓似月魂墮,輕如云魄起”……薄如紙、白如雪、質如玉、光如鏡,古人對邢窯白瓷的贊美毫不吝嗇。邢窯是我國生產白瓷最早的窯廠之一,創燒于北朝,歷經隋朝的短期發展,到唐朝達至興盛,經五代、宋、金、元、明,窯火不斷,延綿千年,結束了青瓷一統天下的歷史,形成“南青北白”爭奇斗艷的兩大體系。然而,星移斗轉,到了元代,邢窯宛若謎一樣漸漸隱去,成為近代古陶瓷史學研究領域的一個課題。直到上世紀80年代初,唐代邢窯蹤跡再現。邢窯遺址1981年正式發掘,范圍跨州連郡,包括內丘、臨城、邢臺三縣和邢臺市區境內的太行山東麓,截至目前已發掘窯址26處。
邢窯瓷器做工精細,底足像車床旋削過一般,棱角分明、規范如月,造型和裝飾亦十分豐富,印花、刻劃花、雕塑、鏤空等,手法多樣。2011年12月20日至2012年3月20日,在邢窯遺址正式發掘30周年之際,北京藝術博物館舉辦“千年迷夢——邢窯陶瓷藝術展”,展出古代邢窯瓷器200余件。圖中這件邢窯博物館藏唐代白釉“盈”字款印花蝴蝶紋盤,高4厘米、口徑17.1厘米、底徑8.5厘米,葵口,寬平沿,沿內模印蝴蝶紋,折腰,平底,中心部印有花瓣紋,外側有三道凸弦紋,高圈足,足心刻“盈”字款,胎質細膩,通體施白釉,釉色白中泛黃,造型大方規矩,為仿金銀器瓷器精品。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