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與“非遺”和原生態相遇》在京首演成功
新作新概念 “非遺”非尋常
和金花與樂隊合作《木石上的痕跡》 李彥汶 攝
12月23日晚,由著名作曲家郭文景組織策劃的“211工程”項目音樂會《與“非遺”和原生態相遇》在中央音樂學院音樂廳上演。這是一個針對作曲家的規定性征曲計劃,要求其作品必須與我國某項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或某種民族民間原生態藝術藝人合作并以音樂會的形式完成。通過評選作曲家的申請計劃案,最終選擇了周娟、胡銀岳、陳欣若、史付紅四位當代青年作曲家。
上半場是周娟和胡銀岳的兩首原生態作品。周娟為維吾爾族藝人和室內樂隊而作的《我的精神家園》中用了阿訇的演唱,莊嚴而神圣;而自己創作的部分采用爵士樂元素,其很好地將爵士樂與新疆木卡姆節奏融合在一起。作品演出效果新穎,整體節奏感很強,并使兩種不同系統的元素交融得很好。胡銀岳為納西族民歌傳承人與室內樂隊而作的《木石上的痕跡》有兩個亮點:他邀請到納西族民歌世家第四代傳人——和金花同臺演出并使用了納西民間樂器石頭琴,和金花美妙的歌聲以及獨具特色的演唱方式傳達出了納西族人的生活情景,同時也蘊含了納西民族的古老文化。胡銀岳說,這個計劃給了作曲家們一個非常難得的創作機遇,即把原生態文化融入作品中,使作曲家從不同視角挖掘音樂的美,也為傳播非物質文化遺產做出自己的貢獻。
下半場首先登臺的是陳欣若為程派青衣、京二胡、京劇打擊樂、竹笛、箏與五件弦樂器而作的《鎖麟囊》。全曲共分為五個樂章,其中二、四兩個樂章由京劇藝人演唱,其余三個樂章以京劇曲牌為主體材料,融合中、西樂器的音色表現人物戲劇性的命運及其心路歷程。最后一曲是史付紅為侗族大歌演唱者和混和室內樂隊而作的《歸去來兮》,三位侗族民間藝人的演唱采用了侗族特有的演唱技法及假聲,表達不同的音樂情感,而民間樂器與西洋樂器的演奏也是衍生于原生態侗族大歌,這二者張弛有度的結合仿佛一幀幀侗族生活圖畫映入眼簾,使人流連忘返。
音樂會開始前,郭文景向觀眾闡述了此次項目計劃的意義。他強調:“中國在吸納、運用西方作曲技術的過程中導致了某些民間記譜體系的遺失甚至對原生態音樂完整性的破壞。提倡保護非物質文化遺產是當今世界人類文明進步的表現。在藝術領域,不居高臨下地把傳統僅視為‘材料的來源’而是在創作中重新認識原生性完整形態的價值,是當代藝術的一種新趨勢。”通過此次《與“非遺”和原生態相遇》項目,郭文景力圖解決這一問題,一方面這與國際社會保護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的觀念相呼應,是對“非遺”保護的新嘗試;另一方面,郭文景希望向更多作曲家推廣這一觀念。
(編輯:偉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