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名演員為何怕上春晚
每到歲末,與大街小巷各式餐館十分醒目的“預訂年夜飯”的廣告一樣,央視春晚這道全民的“年夜飯”受到普遍關注。每到這個時候都會有各種消息爆料,比如趙本山會搬出一個什么樣的小品、姜昆會演一個什么題材的相聲;而今年大家的話題除了對節目的猜測,還集中在哪些名演員拒絕上春晚。據媒體報道,陳佩斯、宋丹丹已明確拒絕了春晚劇組的邀請。韓紅面對春晚邀請時提出的要求是:寧可不露臉也絕不唱聯唱。
這些名演員不上春晚,讓喜歡他們的觀眾多少有些遺憾。但是否應該反思一下原因何在呢?
回想起上世紀八九十年代,春晚就像是一部“造星機”,每年都會有一些年輕演員因春晚而一炮走紅,一批新作被人們津津樂道。比如殷秀梅的《黨啊,親愛的媽媽》、毛阿敏的《思念》、費翔的《冬天里的一把火》被傳唱得家喻戶曉。相聲節目如《虎口遐想》《五官爭功》、小品《昨天今天明天》等成為經典。而近幾年,春晚的歌曲如曇花一現,再沒有傳唱久遠的歌曲出現;相聲、小品雖說褒貶不一,但總體說來還是褒少貶多;舞蹈節目演出陣容強大,服裝艷麗,但只是“看起來很美”,沒有給人留下什么印象。
之所以這樣,筆者認為,都是春晚太不尊重原創惹的禍。藝術之所以有類別,完全是因其獨特性使然。任何藝術門類,都有其自身的規律。比如,相聲是幽默的藝術,需要一定的鋪墊,才能抖出“包袱”引人一樂。而春晚則要求表演者從上臺便要多少分鐘內讓觀眾笑N次。歌曲也是如此。一首歌要能流傳,除了詞曲的成功之處外,演唱者的二度創作十分重要,包括對行腔、吐字、力度的細微處理都會體現出演唱者的別具匠心,因此很多歌曲的走紅往往與它的首唱者聯系在一起。而近幾年春晚推出的“歌曲聯唱”形式,將一首歌拆開幾個人甚至是十幾個人演唱,每個人功力不同、音色不同,一人一句,破壞了作品的完整性,近幾年春晚沒有好歌出來,與此不無關系。與此相同的還有舞蹈,幾乎就是渲染氣氛的代名詞,哪有這門藝術的獨立精神呢?所以也就沒有了幾年前像《千手觀音》那樣讓人眼前一亮、觀之難忘的作品。相對而言,雜技、魔術類節目也許是因為競技性太強,無法“肢解”,所以保持了這門藝術的獨立性,反而成為近幾年春晚的亮點。
于是產生這樣一個悖論,春晚的演出隊伍越來越龐大,而名演員卻越來越怕上春晚。宋丹丹自2008年后就再也沒上過春晚,她說自己的身體不適,并坦言上春晚太“累心”。她說:“現在的觀眾笑點高了,每天能從網上、手機上看到那么多笑話,而大家也比以前更幽默了,我們卻仍然要在幾分鐘內讓觀眾笑30多次,那給演員的壓力很大,這種壓力讓我很焦慮,我現在已經無法負荷了”;韓紅說起不愿參加春晚的原因,“一個是我的聲音放在聯唱不適,第二個是我這身形和別人站在一起也不搭,不好看??!”
作為全國影響力最大的傳播平臺,春晚無疑是演員迅速出名的舞臺,所以大家擠破腦袋地想擠進去,哪怕只露個臉、唱一句歌也要千方百計地去爭取。為了“照顧”更多的“關系”,才產生了“歌曲聯唱”這樣的形式;為了取得更好的舞臺效果,才有了把“笑”進行量化指標的做法。但這些不尊重藝術規律的做法無異于殺雞取卵。試想,如果將韓紅獨唱的《青藏高原》或《天路》也安排成聯唱,會是什么樣的效果?假如春晚早些年就采取了聯唱的形式,哪還會有殷秀梅、毛阿敏、費翔的“脫穎而出”呢?
有人說現在觀眾的口味越來越高,所以春晚也越來越難辦。這話不假??纯淳┏歉鞣N劇場演出的話劇、歌劇、音樂劇、舞劇、戲曲,演出要多火有多火,有時還會出現一票難求的情況。所以名演員的底氣也很足,不愁演出沒人看,上不上春晚也無所謂。陳佩斯便對他的粉絲說,想看我的戲就到劇場來吧。他的《托兒》《老宅》《陽臺》等都獲得了很好的票房,即將推出的新戲《董生與李氏》也讓人充滿期待。所以有人說不要把春晚太當回事,就是一晚會,有熱鬧勁就夠了。但筆者認為,春晚畢竟是國家大臺舉辦的綜合性的文藝晚會,不能不對它的藝術含量有所要求,若無這一點,春晚豈不是缺了“魂”。為此,希望春晚對藝術規律放尊重些,對原創放尊重些,讓2012年的春晚,多一些精彩,少一些遺憾。
(編輯:偉偉)
· | 春晚正式聯排前“不關門” 全力挖掘優質作品 |
· | 春晚“老伙計”緣何成“老大難”? |
· | 2014馮小剛攜趙本山執棒春晚:盛宴能否調眾口? |
· | 馮小剛們能拯救春晚嗎 |
· | 春晚“集結號”猜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