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藝術報]演員的礙眼、障眼與“大眼睛”
前兩天,看到中天電視臺的訪談類節(jié)目《康熙來了》采訪臺灣著名音樂人羅大佑,羅大佑說起自己即將舉辦的演唱會絕不會使用提詞器。別看羅大佑已經年近六旬,但他對自己在舞臺上的表演仍有著嚴格的要求,他說,在舞臺上的一舉一動都是一種表演,即使不去有意地看提詞器,斗大的提詞器也會映入眼里,這樣肯定會影響自己表演。他寧可冒著被減分的危險,也要保住演出起碼的85分的質量。
有礙表演的東西要一律排除,這就是藝術家的思維。紀錄片《那就是這樣》中,美國歌壇巨星邁克爾·杰克遜生前為大型巡回演唱會在進行反復排練,杰克遜也談到自己的所有歌曲的歌詞至今都記得清清楚楚,難怪他在排練的時候從來沒有看到他卡詞的時候,這也使他可以專注于整個演唱會的舞臺呈現(xiàn)。也正因為紀錄片所展現(xiàn)出來邁克爾·杰克遜對藝術孜孜不倦的追求,讓這部純屬排練記錄的片段組成的紀錄片在全球上映兩周票房破了兩億美元。這部紀錄片也消解了之前觀眾聽到的很多關于邁克爾·杰克遜的不良傳聞。
演唱會使用提詞器,這在音樂會上已經是屢見不鮮了,而且很多歌手都還很年輕,看起來也不像有記憶力衰退的跡象,可是他們怎么連歌詞都記不住呢?歌詞不熟,談何演唱的聲情并茂,談何用歌聲打動人。歌詞沒有達到爛熟的程度,不能達到一張開嘴,歌詞就能流淌出來的程度,如何能表達出每一句歌詞的情緒,更別談很好地表達歌曲的藝術內涵。
如果一個藝人無法在自己的表演中,剔除掉所有對表演有傷害的東西,就無法在藝術道路上前進哪怕小小的一步。什么是對表演有傷害的東西,也許有的東西很小,很不起眼,但卻的確是橫亙在演員和觀眾間的障礙。最近,一些女演員熱衷于用一種名為“美瞳”的隱形眼鏡,改變自己眼睛的大小和顏色。用了“美瞳”后,美則美矣,但是不免有觀眾嘀咕,電視上這小姑娘的眼睛看起來近乎“妖”了。這只是觀眾的第一感受,他們的另一層感受沒有說出來,演員的眼睛大而“無神”了。眼睛是心靈的窗口,多少表情是通過眼神來流露,有時候好演員和差演員的差別就在眼睛有沒有“戲”上。眼睛對于戲曲演員更是重要。一代京劇大師梅蘭芳自小眼睛有些呆滯,關心的他的親戚對此都頗為憂慮。他知道自己的短處,發(fā)憤苦練,通過養(yǎng)鴿子、看鴿子飛,將一雙眼睛練得神采飛揚、顧盼生輝。可誰也沒想到,現(xiàn)在的演員卻要在眼睛上裝一道“簾子”。
演員的表演全靠形體,應審視自己全身上下左右,有沒有有損于表演的東西,如果有,要毫不猶豫地甩掉,輕裝上陣,磨練自己的實力,而不是要“畫蛇添足”為自己的表演增添“累贅”。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