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中國電影票房已破110億 預計全年將130億
大多數人都認為正在熱映的《失戀33天》獲得巨大成功是因為運氣好,但業內專家認為,它是被逼上梁山,不得已才打出一片江山。
上周末,2011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在中國電影博物館召開,來自全國各地的電影企業老板、院線經理和業界專家齊聚一堂,為中國電影“號脈”。
業內認為,隨著中國電影的高速發展,各方面都面臨結構性調整,而《失戀33天》堪稱打響了結構調整第一槍。
票房成績
全國10月底突破110億
2010年,中國電影全國票房達101.72億,創下歷史新高,從此站上了一個新的臺階。
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局長童剛在本屆年會上透露,截至10月底,2011年中國電影的全國票房已突破110億,預計全年將突破130億,繼續保持著大約30%的增長率。
影院建設方面,2010年中國平均每天增加4.3塊銀幕,居世界之最;2011年,中國電影平均每天增加的銀幕數達到8塊,實現了“井噴式”增長。
可以預見的是,到今年年底,全國的銀幕總數將接近10000塊——去年底是6200多塊。
北京超10億繼續領跑
2010年,北京地區全年票房11.8億,連續四年位居全國城市票房冠軍。
而據北京市廣播電影電視局局長李春良透露,截至10月底,今年全市票房已達到10.28億元,為全國城市最高。而每年11、12月是全年最為高產的一段時間,預計今年北京市的全年總票房將在13億左右,占全國的十分之一,繼續領跑。
同時據李春良透露,截至10月底,全市影院達到116家,銀幕610塊——2010年底這兩個數字分別是102家和510塊,居全國城市之最。
發展方向
中小成本電影將成主流
盡管形勢一片大好,但與會人士一致認為,中國電影在表現形勢、投資額度、傳播渠道、營銷理念、消費體驗方式以及門票價格等諸多方面都即將面臨著結構性調整。在這方面,《失戀33天》可謂打響了第一槍。
從2002年張藝謀的《英雄》(電影版、美劇版)開始,中國電影邁入大片時代,尤其是古裝動作大片時代,《英雄》、《滿城盡帶黃金甲》、《赤壁》、《讓子彈飛》以及即將公映的《金陵十三釵》、《龍門飛甲》等,都是耗資巨大,當然它們也是中國電影的票房主體。
但這兩年特別是今年,中小成本影片開始嶄露頭角,目前正在熱映的《失戀33天》,制作成本僅890萬(加上所有宣發和營銷成本不足1500萬),目前票房已超過3億,成為中國電影史上最大的黑馬。
而在業內看來,《失戀33天》的成功代表了一個新的開始,那就是中小成本電影即將上位成為主流。上海電影集團副總裁汪天云說,《失戀33天》的成功是被“逼上梁山”,無奈之舉下獲得的成功:“通貨膨脹讓電影成本高居不下,相比于大投入影片,中小成本的影片不得不投入更多的智慧和膽魄,試圖和觀眾走得更近。”
而這一點,也代表了將來電影制作的走向,那就是一定要有智慧,要貼近觀眾。廣東省電影公司總經理趙軍也表達了大致相同的觀點:“電影是一個大眾消費產品,所謂大眾消費,就是大眾在一起的消費,它必須要貼近大眾才行。”
專家們預言,《失戀33天》之后,中國將崛起一大批中小制作的影片。盡管會死一大批,而且會死得很慘,但像《失戀33天》這樣的電影,卻代表了將來中國電影的發展方向。
隱憂重重
提高質量拒絕“娛樂至死”
目前,中國電影的年產量已經超過500部,僅次于美國和印度,位居世界第三。而在產量高居不下的情況下,中國出現了一批相對比較浮躁、缺乏營養、娛樂至死的電影。
業內專家認為,這是將來中國電影生產要調整的一個方面。
八一電影制片廠知名導演翟俊杰就表示,娛樂至上、娛樂至死是沒有希望的,“我們的電影如果過于娛樂,對年輕人沒有好處。”
當然,中國電影還有諸多問題亟待解決。北京電影學院院長孫會軍就提出,第一,要加快影院建設。第二,要加強對電影院線的管理,杜絕偷報瞞報票房。第三,要用法律保護電影版權……
其中,孫會軍重點講了平抑票價的問題:“如果不降票價的話,人均觀影的次數就不會升高。”眾所周知,觀影人次對電影的發展至關重要。實際上,這幾年全國各地城市加快建設影院,最終目的也是希望能夠降低票價,讓更多觀眾走進影院。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