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電影呼喚“跨類型” 克服千篇一律是關鍵
中國已成為數字電視、網絡和手機大國,在數字新媒體的傳播環境下,華語電影該何去何從?昨天,主題為“全媒體傳播視野下的電影生態”的2011中國(北京)電影學術年會在中國電影博物館落下帷幕。眾多電影業內領軍人物齊聚一堂,探討全媒體傳播視野下電影工業的未來,呼吁克服浮躁心態,多拍質量過硬的作品,支持年輕人才和中小成本影片。
千篇一律現象急需克服
“在全媒體環境下,拍電影更需要有誠意,電影并不能等同于網絡和手機視頻。”國家廣電總局發展研究中心副研究員劉漢文認為,現在內地電影市場發展迅速,很多電影的票房都能輕松破億元,但影片的同質化現象非常嚴重。在他看來,很多影片明星陣容強大,但粗制濫造,口碑并不好,吸引不了觀眾。相反,小成本影片《失戀33天》投資800余萬元,票房已破3億元,恰恰是因為影片將鏡頭對準了當代普通觀眾,跟很多商業大片高高在上的視角不一樣。
著名導演翟俊杰對此也深有感觸。他是國家廣電總局電影局審查委員會成員,每年要看上百部影片,深感很多國產片的故事模式千篇一律,人物臉譜化、拍攝手法老套,根本看不到鮮活的人物形象。用他的話說,“生活如此豐富多彩,為何到了銀幕上就如此蒼白?”
他還感慨,當下電影界存在一種“娛樂至死”的浮躁現象,急需克服。
跨類型電影亟待涌現
“在全媒體環境下,觀眾有更多個性化需求,華語電影不再是古裝大片為主導,而是個性化電影將占據主流!”中國藝術研究院影視研究所副所長趙衛防指出,近兩年獲得成功的華語電影,都融合了多種類型片的元素。
過去,《英雄》、《無極》、《夜宴》等古裝動作大片可以稱霸市場,但今年以來,類型單一的古裝大片已風光不再,《戰國》、《關云長》和《白蛇傳說》的票房都難令人滿意。
相反,一些多元化的類型片備受觀眾喜歡。趙衛防舉例,《讓子彈飛》就融合了喜劇和動作元素,《唐山大地震》、《金陵十三釵》也都是對過去古裝大片的消解,開始把親情倫理和戰爭、災難元素結合到一起。
中國傳媒大學副教授索亞斌進一步指出,在全媒體環境下,當下電影人需要借鑒電視劇和網絡小說的成功經驗,豐富電影的故事內容。“很多大片就借鑒了電視劇的模式,《唐山大地震》借鑒了家庭倫理劇,《武俠》借鑒了美國電視劇,影片故事都比較新穎,很被觀眾認可。”
年輕創作人才急需培養
雖然目前內地電影市場十分紅火,但商業大片壟斷市場,大部分中小影片收益并不好。中國影協主席李前寬憂慮地說:“中國現在年產526部電影,85%到90%是中小制作,85%是青年人制作的電影,但占據比例大的這些影片,進入院線和得到媒體關注的實在是寥寥無幾。”他呼吁,要關注中小制作電影,關注年輕電影人的制作,多給他們一些愛,多給一些理解和支持,因為“這是中國的后援部隊,是后續電影產業的重要來源。”
對于中小影片的出路,文化中國傳媒集團總裁崔斌提出,電影人需要意識到新媒體的傳播作用,創作電影時就應該考慮,影片不僅可以在大銀幕上放映,還可以在網絡、手機上觀看,要為不同觀眾群拍電影。
事實上,當下電影界缺少大批年輕創作人才。導演金鐵林感嘆,自己去年列了三個劇本創作計劃,到今天卻一個都沒完成。他認為,老一輩編劇人才的興趣跟80后、90后觀眾差別很大,已經不能適應今天觀眾的需求,而年輕一代的電影人才還跟不上產業發展。
(編輯:曉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