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片廠如何分得“大蛋糕”
“在改制之前,寧夏電影制片廠在34個國有電影制片單位中排名第34位。如果實行末位淘汰制的話,我們肯定是第一個。”第九次文代會代表、寧夏電影集團公司總經理楊洪濤說道。在很多觀眾的固有思維中,寧夏是赫赫有名的“大話西游”系列的外景地,卻鮮有人知它還有自己的制片機構。而提起廣西電影制片廠,又有多少人想到已經領軍各自領域的張藝謀、張軍釗、何群、肖風的職業生涯是從這里開啟。在中國電影高歌猛進的市場化進程中,舊有的片廠體制不斷瓦解,往日的光輝只能憑吊。但是在黨和國家大力倡導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今天,這兩個國營小片廠卻抓住機遇,像市場海洋中的小魚,機敏靈活,尋找著自己的生存空間。
單片制勝 創意為王
“電影市場是無情的,又是溫情的。如果觀眾不喜歡你的影片,不喜歡你傳達的感情,那你會一敗涂地。但若討得觀眾的歡心,那你就會被觀眾強烈的熱情所擁抱。”楊洪濤說道。消費者的心理總是古怪而有趣的,這也是電影這種文化行業的獨特魅力所在。米高梅那樣的電影巨頭會破產,而寧夏電影集團公司這樣的小型制作機構卻也能推出2008年單片票房排名第二的大片——《畫皮》。“電影不同于房地產等行業,講究資本至上。電影是智慧密集型產業,盡管資本很重要,但誰有制作好電影的智慧,誰就能獨占鰲頭。”無論是從公司規模、項目儲備、還是資本現狀,國營小片廠顯然都無法同中影集團、甚至一些民營制作單位,如華誼兄弟、保利博納、新畫面比肩。但國營小廠并非因此沒有生存空間。國營小片廠相對于大的制作單位來說,本身運營負擔就小。如若能抓住一個有前景的項目,一役即可畢其功。可以說,單片制勝幾乎成為小片廠唯一可選的突圍途徑,而創意為王則成為單片制勝的利器。《畫皮》即是一例。“我當時幾乎是‘空手套白狼’,我向當時的寧夏廣電總臺借了800萬,然后又憑借這些錢在社會上融資8000萬,但我相信能給融資機構帶來回報,因為我有一個很好的創意。”楊洪濤說。《畫皮》因此成為一個電影拐點,“過去,人們覺得2億多的票房只能依靠高投入。”但《畫皮》8000多萬的投入卻依然創造了2.5億的票房,這改變了投資方的產出比理念,“而且把一批中堅演員從三四千萬級別打造成億元級別的明星。”
高效團隊是法寶
作為一個西部欠發達地區,同北京、上海、廣州比起來,無論是軟環境,還是硬件設施,都要差得多。“人往高處走,水往低處流。想要留住人才不是件簡單的事。”然而,作為文化產品的電影,離開人才是萬萬不能的。因此,寧夏電影集團公司結合自身的特點,開創了獨特的人才引進模式,“不求所有,但求所用。”楊洪濤如是說。寧夏電影集團公司作為出品方,把人才組建成團隊,統一領導,然后把具體的項目交付去做,并不要求這些人才常年掛職在這里。一方面,寧夏電影集團公司減少了無謂的人員開支,同時,根據不同的需求引進不同的人才,提高了效率。而寧夏電影集團公司自己需要做的就是,把握方向,高效地領導。2008年,《畫皮》取得讓業界驚訝的高票房,離不開這支成熟的團隊。香港導演陳嘉上、攝影師黃岳泰、武術指導董偉等保證了影片的質量。而制片人龐洪、藝術指導和營銷總監楊真鑒更是成功地運作了影片的宣發。《畫皮》的宣發在今天看來,依然可以作為范本。“在不同的時期,不同的節點,我們制造了400條宣傳信息。同時,我們與媒體展開了積極的互動,我們也尊重、把握媒體的宣傳節奏,因此,媒體也很配合我們。我們還在蒲松齡的老家淄博做了點映,在武漢、深圳等票倉城市做了規模宏大的主創見面會,光宣傳,我們就花了2000萬。”楊洪濤如是說。近年來推出一批小成本文藝片如《碧羅雪山》的廣西電影集團公司董事長、第九次文代會代表李華榮則呼吁,“希望中戲、北電、傳媒大學等專業院校能和我們建立點對點的人才培養進修班,來為我們培養人才。”
整合資源 打造產業鏈
今天相當一部分國營小片場都需要“二次創業”。“當前,我們正在整合舊有的資源。從過去的電影制片廠,變成了現在的電影集團。我們的業務,也從傳統的生產向生產、終端完整的產業鏈轉變。”李華榮說。國營小廠多年經營的基礎也是其他民營電影制作單位所不具備的優勢。其一,品牌優勢。無論是華誼兄弟,還是保利博納,這些民營電影制作機構的翹楚都把觸角伸向了終端市場。傳統的電影生產顯然已無法滿足業務需求和爭奪市場份額的需要。國營小片廠只需重新整合資源,二次推出品牌,便有相當的競爭力。其二,終端院線市場的建立和培育需要耗費大量的租金等成本,可以說,影院用地租金成為影院頭上的達摩克利斯之劍。而國營小片場很多都有自己的土地資源,如若建設終端院線,從運營之初便可輕裝上陣。其三,大的院線目前無法覆蓋縣城、農村。國營電影小廠,如廣西電影集團公司,立足廣西,著重在本土打造院線,“我們打算在2015年之前,實現院線在廣西的覆蓋。”李華榮說。“農村包圍城市”也是國營小片廠的突圍之道。
廣西電影集團公司出品的《碧羅雪山》
寧夏電影集團公司出品的《畫皮》
(編輯:孫育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