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杜像兩座大山,橫在前面。韓愈來了——他踅摸一圈,“惟少陵奇險處,尚有可推擴,故一眼覷定,欲從此劈山開道,自成一家。”(趙翼)李賀來了——他尚奇詭,絕畦徑。“蓋騷之苗裔,理雖不及,辭或過之。”(杜牧)黃庭堅來了——余嘗為諸子弟言,士生于世可以百為,唯不可俗。俗便不可醫也。(《書嵇叔夜詩與侄木夏》)寧律不諧,而不使句弱;寧用字不工,不使之語俗。(《題意可詩后》)三人都選擇了奇險一途,依別才,開生面,一時卓絕天下。
韓詩,是氣奇。“字句之奇,不足為奇,氣奇則真奇矣。”(劉大魁《論文偶記》)昌谷長于養氣,“氣盛則言之短長與聲之高下者皆宜”(《答李翊書》)他的詩“能擒能縱,顛倒崛奇,無施不可。放之則如長江大河,瀾翻洶涌,滾滾不窮;收入則藏形匿影,乍出乍沒,姿態橫生,變怪百出,可喜可愕”,全憑一股奇氣。正因為養得奇氣,故“真率之相不掩,欲正仍奇,求厲自溫”(錢鐘書《談藝錄》)當然也有不買賬的,沈括就說:“韓退之詩,乃押韻之文耳。”
李詩,是象奇。遙望齊州九點煙,一泓海水杯中瀉。李賀的想象力是超一流的,他的奇險,在意象經營上更為突出。批評者以為李詩,在氣的貫通度上有缺憾。究其原因,歸結為:“未嘗得題然后為詩,如他人思量牽合以及程限為意”。賀每旦日出,騎弱馬,從小奚奴,背古錦囊,遇所得,書投囊中。及暮歸,足成之,率為常。簡言之,他是先蹦句,再成詩。照規矩來看,應該先登記,再結婚,李賀弄反了。不過在藝術這兒,豈有非依不可的法?
黃詩,是語奇。山谷講究句句有來歷,發明有“點鐵成金”、“奪胎換骨”二法。點他山之鐵,成自家之金;奪人之胎,換己之骨。如此錘煉出來的句子,肯定要高出一截。牛頓說,不是我偉大,是我站在了巨人的肩膀上。這辦法也容易惹非議,胡仔就斥之為:剽竊之黠者爾。也有人批評他專求古人未使之事,而又一二奇字綴葺而成,句雖新奇,而氣乏渾厚。黃在晚年也追求過“平淡而山高水深”,做過調整,但總的來說,走的還是奇險一途。值得一提的是,黃詩在章法上,也頗奇,草蛇灰線,意似斷而實連。
李西涯在《懷麓堂詩話》中說:“熊蹯、雞跖,筋骨有余,肉味絕少,好奇者不能舍之,而不足厭飫天下。黃魯直詩,大抵如此。”不惟山谷,以奇險為途的韓、李之詩亦然。但會吃雞的人,都知道“雞爪子”的味道,要比“厭飫天下”的肉高級。陸游詩曰:朝來地碓玉新舂,雞蹠豚肩異味重。個中滋味不足與外人道也。也可以說,奇險一途,是為極少數人準備的,是為小眾的。走上語言鋼絲的詩人,是詩人中的詩人。
水與火
詩可以分為兩種類型,一種以才情勝,一種以智趣勝。才情勝的屬水性,濕潤,饒煙水迷離之致;智趣勝的乃火性,干練,呈火花搖曳之姿。比如吧,郁達夫就是水性強,情入纖微,沾點頹廢,才子氣重,有點神經質。他的名句:“曾因酒醉鞭名馬,生怕情多累美人。”表現了他的這些特征。郭沫若說郁詩第一散文第二小說第三,知言也。郁的舊詩詞寫絕了,承古典的脈,卻富有現代氣息。郁從黃景仁、吳梅村那兒汲取養料,向上可追溯到小李杜和周邦彥,卻富于極其鮮明的個性。郁是律絕兼擅,詩詞皆長。詞雖不多,造詣卻頗深,尤以這《賀新郎》至妙:“憂患余生矣。縱齊傾錢塘湖水,奇羞難洗。欲返江東無面目,曳尾涂中當死。恥說與,衡門墻茨。親見桑中遺芍藥,學青盲,假作癡聾耳。姑忍辱,毋多事。匈奴未滅家何恃。且由他、鶯鶯燕燕,私歡彌子。留取吳鉤拚大敵,寶劍豈能輕試。殲小丑,自然容易。別有戴天仇恨在,國倘亡,妻妾寧非妓。先逐寇,再驅雉。”把家與國揉在一處,角度巧妙,感情真摯,技藝精湛。郁的東西高就高在形似婉約,卻深蘊不羈的豪氣,肉軟骨頭硬,相反相成,特有張力,可以說臻于化境,獨得其妙。
說到智趣勝者,聶紺弩是一位,他寫小事小到《削土豆傷手》“豆上無坑不有芽,手忙刀快眼昏花。兩三點血紅誰見,六十歲人白自夸。欲把相思栽北國,難憑赤手建中華。狂言在口終羞說,以此微紅獻國家。”看吧,這里的智和趣是多么豐富:血染土豆紅,所以“豆——相思”,再“血紅——赤手——微紅”。又相思,又建中華,可謂精鶩八極,尺幅萬里。這還沒說“紅”與“白自夸”的“白”之巧對。就這么點兒小事讓老頭一忽悠,弄得邪乎了,這就是詩人的智和趣。不光削土豆,大的也玩得動,看這大個的《詠珠穆朗瑪》:“珠穆朗瑪志沖霄,苦被白云抱住腰。一覽定知天下小,萬山都讓此峰高。憂天可作擎天柱,過海難為跨海橋。積雪罡風終古事,金身億丈不容描。”一樣妙趣橫生。聶的東西,妙在趣,靠一股思維上的“拗勁兒”,就像書法上的逆鋒下筆。不聽邪,天馬行空,“真陌真阡真道路,不衫不履不頭巾。”(聶詩《題宋詩選注并贈作者錢鐘書》)。
當然了,才情勝的詩也要智趣,智趣勝的詩亦需才情,可以偏不可以廢。而且才情強的,智趣就決定他能走多遠;智趣強的,才情就決定他跳多高。如果說有差異,也有,私以為智趣過者天機淺,詩歌必須有糊涂和無意的東西,擱里摻和著,才有神秘感,太智性了不行,得有被動性和神助的力量。所以才情大,神經兮兮的,反倒天生是詩人坯子些。回過頭來說郁達夫和聶紺努,我認為民國前后,思潮激蕩,名家輩出,真是舊詩的繁榮期,有點回光返照的意思。郁、聶即其中優異代表,他們學貫中西,思想解放,功力非凡,加上把時代烙印,個人遭逢,等等熔為一爐,自然鍛打出自己的干將莫邪來。舊詩如果不把極端個人化的東西和當下意識弄里去,滿足于玩兒,圖“滑溜”,就是死胡同。另外二位都有些業余性質,不是像柳亞子他們專干這個,詩史證明越是大才越是不滿足甚至不屑于當詩人,反倒越成其大。張岱說:“天下之有意為好者,未必好。而古來之妙書妙畫,皆以無心落筆,驟然得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