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以和齊白石《蛙聲十里出山泉》處于并列地位的是他的《凄迷燈火更宜秋》。“并列”這個詞很恰當,它們仿佛是一對孿生姐妹,不論從出世,還是在藝術地位上,都相仿,亦屬于齊老人的頂尖的代表作。
在老舍先生給齊老人出題的第二組詩句里,從順序上,《凄迷燈火更宜秋》排在第三位,詩作者叫趙秋谷。
趙秋谷這個名字起得很漂亮,“秋谷”一下子就能給人帶來許多遐想。恰好,其詩句“凄迷燈火更宜秋”里也有個關鍵詞“秋”字。是巧合,但這個巧合偏偏很有分量,仿佛揭示趙秋谷這個人是專為秋而生的。其實他是山東益都人,誕生在一個叫秋谷的地方,是康熙晚期的進士,做過翰林,是曹寅、洪升的好友,但好景不長,他成了“長生殿事件”的受害者,被革職,是一位長期受壓抑的詩人,常常借歌筳紅粉抒發(fā)自己的憂郁之情,是清早期的著名詩人。他和王漁洋等人都是老舍先生特別喜歡的清代詩家。老舍先生在給齊老人求畫的信中,特別點道,這些詩句的基調(diào)是“冷雋”。
齊老人在《凄迷燈火更宜秋》的題款中特別提到“冷雋”二字,他的題字是:
“凄迷燈火更宜秋 趙秋谷句 老舍兄臺愛此情調(diào)冷雋之作 倩白石畫 亦喜為之 辛卯白石九十一矣 同客京華”。
這段短語,有四層意思:第一,趙秋谷的詩句的基調(diào)是冷雋;第二,老舍先生喜歡冷雋風格;第三,齊白石老人自己也喜歡畫冷雋情調(diào)的畫;第四,舒、齊二人有同好,對了口味,這個口味就是冷雋。
老舍先生在求畫信中也為這幅畫構(gòu)思了構(gòu)圖:
“一燈斜吹,上飄一黃葉,有秋意矣。”
齊老人按照這個構(gòu)思出色地完成了一幅美麗的圖畫:一幅長長的立幅,上方偏左,兩筆重墨勾了一扇窗,窗下窗右全是白的,不著一墨一色,意謂著那是白墻,窗內(nèi)臺上擺著一盞油燈,燈是土的、古的、點燈草芯的那種,紅紅的小火苗被窗外的微風斜斜地吹歪,燈的上方有一柄秋天的落葉被風吹進屋來,秋葉呈朱紅色,是分三岔的類似桐樹的那種葉子。整幅畫面就這么簡單。
妙就妙在齊老人完成的構(gòu)圖,是一種完完全全和西洋畫截然不同的構(gòu)圖,這就是中國畫,大量留白,留給觀者以巨大的想象空間;而這一幅偏偏把這個特點發(fā)揮到了極致,達到了登峰造極的程度,因為留白處占畫面三分之二以上。
齊老人創(chuàng)造了中國畫意境美的一個典型。
他在窗的右側(cè),由上到下,題了一行字,占滿了畫幅的最右側(cè)的邊線。然后在左側(cè),也靠著左邊線,在窗的下方,鈐了三方印章,印有方有長方,印的尺寸由小到大,彼此有相當距離,占滿了左邊線。右是字,左是印,兩邊勻稱了,字和印的中間完全是空白的,整體看來,卻真美。
如此大膽,極為少見。
不能不欽佩齊老人的膽略,他有一個天才的永遠出奇制勝的藝術大腦,他絕對是永葆青春勇于探索的高手,堪稱奇才。《凄迷燈火更宜秋》是最好的證明。
這幅畫也成了齊白石老人晚年的代表作,同樣是原創(chuàng),是精品,絕品、孤品,以構(gòu)圖絕奇而聞名天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