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內外總應有別 <<
我出生在金融之家,父親營商很有本事。當我十歲時,家道中落。
窮了十多年,父親又東山再起,這是實況。
可是,我從沒有挨過窮。
為什么?因為我有一個富有中國傳統婦女道德的好媽媽。
我們的家境一落千丈后,窮的只是母親。我記憶中,她二十年沒有一餐不是在吃爸爸和我吃不完的剩菜,也沒有為自己添過一件新衣服。可是,我和爸爸一樣豐衣足食,媽媽從不讓女兒與丈夫吃剩菜,我們走在人前,永遠衣履鮮明,衣冠楚楚。
因為媽媽說:“我不出門,不做事,不見客。穿什么吃什么都成,溫飽即可。但我丈夫要上班,我女兒要上學,都在人前走動,應該有體面,有禮數,有信心,才會自重而又獲人尊重。”母親對親友尤其大方,節儉兩個字永遠對己而不對人。
這些往事令我聯想起今年參加全國政協會議,周邊都是勤儉、清廉、節儉的氛圍,會議的主席臺上連鮮花飾物都沒有了,真是好。我從心底里贊嘆起來。祖國還有很多很多窮戶,我們尚須為全國小康之家而努力。
節儉是美德,浪費是缺德,尤其是“自己家人”的聚會只須踏實,何須注重形式,更遑論奢華?
但當我們打開門迎接外賓時,適量的得體的鋪張還是可以的。
畢竟對內持儉,對外大方,是合情合理的。
>> 責任為大 <<
我自小就是個夜貓子,又有遲到的壞習慣。可是念書上學從來準時。長大后,凡有重要約會,不管多早,都能爬起來赴會。
這個星期在北京參加全國政協會議,每天開完會,就回到北京自己的家,沒有在政協提供的酒店留宿。因為每天都要利用晚上的時間與同事們相敘,處理公司業務。按規定,他們可不能走進政協委員住宿的酒店房間。所以我只能天天都在凌晨五點就爬起來,回到酒店歸隊開會。其實,會議都是早上九點開始,但,早上一過六點,北京交通就堵,為了確保準時安全抵達,絕不能貪睡。
為什么從小時候上學到現在開會,哪怕當天只能睡上三四個小時,也能毫不猶豫、精神奕奕地爬起床,只為自己熱愛責任,履行責任從來都要出心出力,也從來都無怨無悔,甚而興高采烈,于是就有能量把壞習慣壓下去。
星期天不同,放假日,沒有責任所以死活賴在床上,抱著一床暖洋洋的錦被,享受那一陣子沒有責任的輕快!
>> 取決于天分 <<
記得多年前,曾聽人問大作家:“請教您如何寫作?”大作家把眼睛瞇成一條線,道:“沒的教。”
不是不肯教,更不是怕教會徒弟沒師傅,而是真的“沒的教”。
大作家認為凡牽涉到天分,只有聽天由命,非人力可逆轉。這套理論,可引申到各種事情之上,包括行政。
行政工作有如搓麻將,易學難精。幾乎人人都會搓麻將,正如凡人踏入社會謀生,都可以稱自己是公司內的行政人員,但真正能把行政這回事耍得出神入化的人,不得多見。
搓麻將精的人,必定是舉一反三。最關鍵性的問題是,現代社會里的事務太多,時間太少,于是必須一個人做足幾個人的事。簡單點說,人不但跟人競賽,且要跟各種形式的科技比試,務必要證明人不能被電腦等等取代,才會受歡迎,才會被重用,否則早晚被淘汰。
要如此,就算將勤補拙也未必足夠,必須有天分,否則教不來,也學不會。奈何!
>> 涉獵多種生活 <<
我寫小說常用一個簡便見效的資料調查方法,就是向有某方面專業知識的朋友查詢。
譬如我寫的一個故事涉及遺產法,我便扯著我那當律師的好朋友,一五一十把故事橋段給他敘述一遍,讓他把有關法律條文及可能產生的后果向我詳釋。
又譬如我要塑造一個很有品位的女主人翁,于是又慌忙找到我那些很懂得音樂、繪畫、雕刻玉石等藝術的朋友,聽他們談談這些方面的心得,并筆錄下來作為寫作素材。
通過這種把各式朋友視為活動圖書館與資料庫的方法,小說里頭便出現了多姿多彩的人物的生活情趣,以及各行各業的專業知識,豐富了故事的內容,扎實了角色的素質涵養。
千萬別以為這種半桶水的資料收集沒有用,事實上每個人的精力和時間都有極限,不可能周身刀、把把利。只集中在自己最精通的知識來寫,那樣會變成獨孤一味的專題圖書,而不是刺激官能反應的色彩繽紛的小說。
由此我們可以聯想到,涉獵各種生活情趣以及專業知識,哪怕是皮毛,也能讓自己的整體表現變得充實而有趣。女士們不妨試用這個簡便的偷師方法,去加添自己的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