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文化是人類文明的寶貴財富,而漢字則是這一優秀文化的重要載體。如果我們的后輩越來越寫不好漢字、不會寫漢字,甚至不愿寫漢字,關系到的不只是中國書法藝術能否再傳續下去,還關系到中國文化能否被全面繼承和良好發展的大事。
隨著電腦打字的普及,目前我國在校學生手書漢字的機會變得越來越少。逐步走向“無紙化”的辦公和交流條件,也大大減少了年輕一代職場人對中國書法訓練的興趣和需要。據了解,在南方一所中學里,超過70%的學生都認為用電腦打字是大勢所趨,除了寫作業以外,用筆寫字的機會越來越少。一位中學老師表示,她所在的省重點中學中有90%的學生的字跡看起來都讓人不舒服,一些學生甚至完全沒有筆畫順序的概念,和十多年前相比,現在能寫一手好漢字的學生已經很少了。一位中學老師在批改小學升初中的考試作文時發現,字寫得好的學生不足5%。前一段有一份社會抽樣調查顯示:85%的中學生承認有人說過自己的字寫得不好看。一名高中語文老師說,在全班40多名學生中,專門練過書法的學生不超過5人。在學校不能提供充分的寫字訓練條件的情況下,家長對學生寫字技能的培養也在降低熱情,在寒暑假中給孩子報書法培訓班的家長明顯少于報英語、奧數、舞蹈和鋼琴輔導班的,這是多么令人擔憂的事情啊。
一筆一畫地手書漢字,可以幫助學生訓練思維、培養意志、規范行為、理解文化,既有助于培養學生的心性和情操,也有助于加深學生的大腦語言中樞系統中對母語文字的記憶。書寫漢字,特別是用毛筆書寫時,需要凝神靜氣,這是身心的修煉;需要工整優美,這是藝術的修煉;需要感悟字源,這是知識的修煉;需要整體審度,這是境界的修煉,需要協調動作,這是小腦的訓練。少了這些修煉,漢字的育人功能就會衰退,對母語的認知和欣賞能力也勢必隨之下降。
更讓人擔憂的是,很多學校也不能給學生創造訓練和提高手寫漢字能力的良好環境,很多老師自身就缺乏寫一手好字的功底,老師的板書字跡歪歪扭扭,自然也就失去對學生嚴格要求的話語權和示范力。現在很多老師用電子課件授課,學生用電腦打印作業,教學雙方的寫字互動比以前明顯減少。
素質教育的一個基本要求,是看教育能否給學生的未來發展賦予必要潛力,其中,認字和寫字是保證學生未來發展的一項基礎功課。要打好這個基礎,關鍵就在中小學。中國人常說“文若其人”、“字如其人”,寫好中國的文字,不但是中國人傳承母體文化的要求,也是中國人應有的態度和基本素質。面對當前很多年輕人的“未來不再需要寫字”的看法,在全社會加強對母語文字的記憶和掌握,已成為在我國基礎型素質教育中的一項極為迫切的任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