記得小時候,每到春節,父親就要我們兄弟姐妹為家中擬春聯,擬好之后還要評獎,獲獎的春聯自然發表在家門口最醒目的位置了。我是家中最小的孩子,對對聯一無所知,自然在每年的家庭春聯大賽中名落孫山。有一年,大姐的作品一亮相就得到了父親的認可,但是大半天卻沒有想好橫批,站在旁邊的我脫口而出:“人勤春來早!”引得哥哥姐姐們一片哄笑:“哪里有五個字的橫批?”而父親卻贊許地點了點頭:“很好!橫批一般是四個字,但是也有五個字的。”那年,我小學三年級。得到表揚的我,自此與春聯結緣。
二十歲那年,我與朋友一起到湘西販賣花炮。因為沒有經驗,花炮滯銷。當萬家團圓的時候,我們冷冷清清地呆在小旅館過年。有感而發,我寫了一副春聯,掛在房間門口:“年難過而過;春不來也來!”這也許是我的第一件完整的春聯作品了。
有一年春節前,幾個文藝界的朋友坐在一起聊天,說到過年的氛圍越來越淡,于是決定搞一次義務寫春聯活動。說干就干。第二天買來筆墨紙硯,請了幾位搞書法的朋友,在城區的北正路擺開桌子,寫起了春聯。鄰居陳大媽經過,看見我在寫春聯,就問:“春聯幾塊錢一副?”我說:“不要錢,送給你的。”陳大媽拿了春聯,將信將疑地走了。晚上回家,孩子正在吃湯圓。原來是陳大媽送來的,說我在賣春聯,送了一副給她,所以送來湯圓表示感謝。想不到這個活動竟然一干就是十一年。后來,有了企業的參與,活動從單純的春聯書寫,發展成為了春聯創作、春聯書寫、文藝演出、燈謎競猜于一體的文化大餐;從單純的廣場贈送,深入到社區、鄉村和企業。
記得那年,我們來到我的故鄉楊花村,為農民送春聯。老家以人杰地靈、人才輩出著稱,曾經養育了劉淞芙、劉腴深、劉雨人等一代楹聯高手。這時,建國叔來了,他的父母親都在不久前過世,他要我為他寫一副春聯。這也許是鄉親們有意出的一道考題吧,看我們這些城里來的“秀才”如何作答。好在楹聯家李光前先生才思敏捷,馬上擬好了一副既有新春氣息又有無限哀思的春聯:“椿萎萱凋,柳綠桃紅空有色;牛離虎至,鶯歌燕舞豈無情?”書法家劉擒虎按照我們老家的民俗,用綠紙寫好,贏得鄉親的稱嘆。
此時父親已經作古,他在故鄉的泥土深處,一定感知到了他兒子的春聯情結吧。記得父親生前說過:“春聯的作用,是總結過去,展望未來。”常常讓我想起了小時候的那個橫批:“人勤春來早!”在辭舊迎新的時候,當家家戶戶貼上春聯,那火紅的春聯給了人信心和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