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永玉作圖
世上竟有這般的巧合,巧合得令人心痛。這是一個怎樣的6月啊,僅僅相隔兩天,同樣94歲,同樣榮獲大眾電影百花獎,同樣被授予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為新中國電影馳騁了一生的“戰馬”,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陳強和張瑞芳先后在6月26日和6月28日晚間21點38分靜靜離開人間,冥冥之中,是否天堂有一部神奇的影片在等待著他們?
震驚之余,他們的音容笑貌又定格在眼前。
笑語人生
陳強的出名始于“一白”(《白毛女》中黃世仁),“一紅”(《紅色娘子軍》中南霸天)。前者讓他險些倒在被角色激怒的戰士槍口下,后者讓他摘取了百花獎最佳男配角獎。兩種截然不同的境遇更說明了他不凡的藝術功力和角色的深入人心。雖然他是大反派藝術家,可他后來塑造的《瞧這一家子》《二子開店》等一系列喜劇形象同樣廣受歡迎,因為這更是這個可愛老頭最本真的一面,他把大量的歡笑和幽默灑向人間,灑向千家萬戶。
上個世紀90年代,受某雜志之約,我曾采訪過陳強老師。那時他住在北影宿舍,家里“奔騰”著風格迥異的“群馬”,由此我知道了陳強老師屬馬。他那時身體還很硬朗,亦很健談。他談到了布達和佩斯兩個兒子名字的由來,談到了佩斯事業的發展。他的夫人也在家,是一個很溫和的阿姨,不時加入到我們的談話中。
2008年9月,第十七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在美麗的海濱城市大連舉行。為了表彰陳強老師對中國電影的突出貢獻,在這屆電影節上,他被授予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但因身體原因未能成行,代表他前去領獎的是兒子陳佩斯。雖然現場影迷有些失落,但酷似父親的“二子”,憑著過硬的嘴上功夫再加上劉曉慶頒獎(陳強父子曾和劉曉慶一起演出過電影《瞧這一家子》)依然把現場“攪”了個風生水起,笑聲連連,讓影迷們大飽眼福耳福。
等我再次到陳強老師家已是2011年的2月,他已經搬離了市區。我是下午3點半到的,陳強老爺子還未起床。過了一會兒,聽見一陣悉悉索索的聲響,老爺子拄著拐杖走了出來,我急忙上前攙扶,讓我忍俊不禁的是,他坐到沙發上后,臉龐紅紅的仍迷迷糊糊的閉著眼睛沒有睡醒。那模樣,那神態儼然一個不知愁滋味的大頑童。倒是比陳強小10歲的夫人李玉潔說話聲音洪亮,完全不像80多歲的老人。李老師告訴我,老爺子今年93歲了,和上海的張瑞芳同歲?,F在的房子是佩斯給買的,他們在這里已住了六七年。佩斯一家就住樓上,當初這樣安排也是為了照顧老爺子方便。我問,陳強老師還關心電影嗎?李玉潔說主要是看電視。這時保姆插話說,前一段他看關于趙丹的電視劇,還給我講許多趙丹的往事。李玉潔說,春節期間,陳強還邀請了于洋、葛存壯、王好為等一起去21世紀劇院看佩斯導演的《雷人的晚餐》,并抱怨說,以后不能再讓他出去了,他耳朵不好,也聽不清楚。
問起陳強的作息安排,李玉潔說他晚上睡得不早,但早晨7點半就起床,天氣好的時候便坐輪椅出去散步。刮風下雨時,就在陽臺上看看外面的風光。因為陽臺很大又是半圓形落地窗,所以敞亮開闊,采光非常好,而且陽臺外面修了一條帶扶手的坡道,下去就是自家的小花園,非常有利于老人在這里接觸大自然呼吸新鮮空氣。從這里我們也可以看到佩斯的孝心和良苦用心。
我們聊天時,老爺子一直閉著眼睛靜靜地聽著。這時保姆遞給他了一杯水,又給了他一杯牛奶,非常有意思的是,他不斷地轉著小瓶用吸管吸,因為這樣能吸干凈。
看到他精神了一些,李玉潔便對他說,這是影協的同志看你來了,并且把我帶去的紅包(終身成就獎的獎金)遞給了他,他拿在手里說謝謝啦。并說,人老啦,沒什么用啦,還要別人照顧。我說,別這樣說,您是電影界的前輩,是國家的寶貝,我們都很敬重您。我們又談起了佩斯。我說,佩斯是大孝子,是您最好的作品。他說佩斯有自己的想法和追求,他挺不錯的。并且自謙地說,我以前考慮自己多,他是考慮公家得多。他搞藝術有自己的特點和個性,挺好。
聽到老爺子說話很有條理,我直夸獎他。李玉潔說,他有戲癮,這么大年紀了還老惦記上舞臺。80歲時還上了姜文一部電影《鬼子來了》,演一刀劉,在河北出外景,我一直陪同?,F在看到佩斯搞喜劇片就要上角色??础独兹说耐聿汀窌r還要上臺,說是哪怕一分鐘都行,佩斯說那哪敢讓他上啊?,F在一不留神,他還自己上廁所,我們發現了都不允許。年前10月份,他因肺部不太好住院,大年初二才出院。
在聊天的過程中,我的視線轉到了墻上的一幅漫畫。漫畫抓住了陳強的特點,極富喜感,是一個喜劇陳強,用惟妙惟肖來形容絕不過分,足見作者功夫之深。一問果然出自黃永玉大家之手。李玉潔說,好像是1967年,陳強和趙丹、黃永玉、郭維等在朋友傅克家做客,黃永玉即興創作的。我饒有興趣的邊欣賞邊看畫中題款:
余與此公同學二回
一在文化工作隊集訓
一在集訓班
分別又十余年矣
今試描一過
眾云黃山煙云極富變換
此公面貌幾近之矣
黃永玉沐手戊午夏初于大茶葉胡同之小茶葉胡同傅家
同是學美術出身的趙丹亦感手心發癢,遂在畫上題寫了“真善美,此之謂也”,并蓋有印章。我以為這是對陳強發自內心的由衷的贊美。
瑞草芳華
時光回溯到2007年第十六屆中國金雞百花電影節。我在駐地酒店看到了張瑞芳老師,坐在輪椅上的張瑞芳溫文爾雅,我走上前去握住她的手問好并說,您好像瘦了吧?她說沒有。其實那時張瑞芳因為腿不好已經很少出席活動,我知道她這次之所以來蘇州,是有一個在頒獎典禮上才能揭曉的秘密。
這一刻終于來到了,頒獎典禮現場流光溢彩,滿頭華發的張瑞芳站在了舞臺中央。這舞臺,她曾千百次的流轉,但這一次卻意義非凡。當主持人倪萍宣布,授予張瑞芳中國電影金雞獎終身成就獎,時任國家廣電總局副局長的趙實為她頒獎時,全場老中青三代電影人全體起立鼓掌數分鐘。這掌聲有對她電影藝術成就的肯定和崇拜,有對她人品的愛戴和致敬。當時張瑞芳已近90高齡,倪萍問她長壽的秘訣,她快人快語地說,沒心沒肺,絕不記仇,愛所有的人,尤其是年輕人。接著她提高了聲音:我特別喜歡年輕人,我是大家的粉絲。我一輩子拍的戲還沒有年輕人一年拍得多,沒有年輕人我會很難過,我演不過你們。
置身于其中,淚水涔涔的我有一種心靈的震撼和莊嚴。張瑞芳是一位不平凡的女性。她是著名電影表演藝術家,她還是一位有著70多年黨齡的革命者。她曾說過,她的一生有兩個人對她影響最大,一位是她的母親。另一位就是敬愛的周恩來總理。周恩來曾是她黨內的直接聯系人和領導人。
張瑞芳曾因主演電影《李雙雙》得到了廣大觀眾的喜愛,并在1963年第二屆百花獎評選中獲得最佳女演員獎,郭沫若因此題詩一首:天衣無縫氣軒昂,集體精神賴發揚。三億神州新姊妹,人人競學李雙雙。
讓張瑞芳沒有想到的是,周總理和鄧穎超也喜歡這部片子,在幾次舞會上,當樂隊奏起電影《李雙雙》插曲時,周總理總會邀請張瑞芳共舞,這時往往會引起全場一片笑聲。周總理一邊跳著舞,一邊哼唱著《歌唱李雙雙》,還說,這歌詞不好記,幾段之間容易串行。
2010年夏天,我有機會看望了正在上海華東醫院住院的張瑞芳老師。
在看望張瑞芳之前,上海文聯的人說,張老師最近身體不是很好。但是這天她卻精神矍鑠,坐在沙發上感覺人清清爽爽的。我們一行人剛走進病房,她就從沙發上站了起來和我握手,我很著急的請她坐下。
環顧病房,靠墻的一面擺滿了照片,有瑞芳老師各個時期的留影,有她和黃宗英、秦怡等人的合照。鏡框里鑲嵌的一幅字引起了我的共鳴:從歲月中,我看到一個純凈的人,一個高尚的人,一個可愛的人,她的名字叫張瑞芳。
我對她說,前幾天我剛去保定,那里的人還自豪的說您是保定人,“我是在保定出生的”,回答之迅速讓我想起此前上海文聯領導告訴我,別看張瑞芳已經92歲了,但講話依然簡潔明了。有記者采訪她,談起老一代電影藝術家對中國電影的奉獻,張瑞芳說:黨領導的好。談起現在的青年演員有些不盡人意的地方,張瑞芳說:時代不同了,一如爽快的李雙雙。
我說您到上海這么多年,已經習慣南方的生活了吧?她說,上海話不會說,因為演戲要講普通話,所以沒學上海話,但是可以聽懂。
那天最讓我們高興的莫過于每個人都得到了一本瑞芳老師簽名的書:《藝苑芳草香四溢——張瑞芳》,翻看書中插圖,電影《李雙雙》《家》《聶耳》《鳳凰之歌》,話劇《大雷雨》中的卡捷琳娜,《屈原》中的嬋娟,《保爾·柯察金》中的冬妮婭……精致的劇照留下了她昔日的舞臺和銀幕風采,記錄了當年話劇舞臺四大名旦之一和百花影后的青春之歌。我們把書端端正正地拿在手中依次和瑞芳老師合影,年事已高的她始終笑瞇瞇地望著我們。瑞芳老師沒有親生兒女,我們依偎在她身邊,感覺就像母女一樣的親切。今天當我翻看這些照片,一切歷歷在目,恍如昨天。
告別的時間到了,張瑞芳不顧大家勸說,一定要手扶拐杖送我們到門口。我們幾次回頭望去,她仍然面帶微笑不肯離開,一直到我們望不見為止。
時隔一年后的6月15日,我第二次到華東醫院看望她。這天恰逢她93歲生日。上海影協秘書長丁大波說,瑞芳老師因為年紀太大,臟器衰竭,前些日子都報病危了。聞聽此言,望著天空淅淅瀝瀝的小雨,我頓覺心情沉重。我們到達病房時,她正半躺在病床上一邊吸氧一邊接電話,電話是養子從國外打來的,據說是因為工作忙,不能回來看母親。時隔一年,瑞芳老師變化很大,身體十分的衰弱,但意識很清楚。護理人員告訴我們,前天她還說后天是自己的生日,因此今天特地穿了一件粉色衣服。當時一同看望她的還有上海電影集團的領導許朋樂。我說我代表中國電影家協會祝您生日快樂!她說領導都來了,聲音極其的微弱,我當時真想上前抱抱這位可親可敬的老前輩,給她一些慰藉。
我們圍在病床周圍,每個人都表情凝重?!盀榱巳鸱祭蠋煹纳眢w,我們不能和瑞芳老師握手,會有細菌感染的。”我和許朋樂等人輕輕的話語,被瑞芳老師聽到了,她出人意料地把手從被子里伸了出來,那一刻我相信每個人都被感動了,我們小心翼翼地輕輕地握住她的手,從心底祝她早日恢復健康。這時護士來了,說不能聊天太久,病人身體承受不了,我們只好懷著有些心酸和惆悵的心情,黯然神傷地離開了華東醫院。
斯人已逝,長歌當哭。
今天當我們再次重溫他們的作品,更由衷地感到他們是新中國電影的開創者和奠基人。在風華正茂的青春時代,他們首先想到的是如何為人民創作更多更好的作品,他們堅持的是生活,他們和觀眾是朋友,他們的安身立命之本是德藝雙馨。他們沒有豐厚的物質基礎,沒有令人咂舌的創作報酬,但卻有絢爛多彩的奮斗,有無怨無悔的人生,有千金難買的精神財富,有令人高山仰止的完美品格。在中國電影史上,他們是永不磨滅的坐標和豐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