依依不舍地告別黔東南,告別雷江、榕江、從江,告別雷山、月亮山時,我在心中祈禱:千萬千萬,守護住綠色,守護住原生態,守護住一片凈土,守護住人類心靈的家園……
緣于工作,我得以游歷全國,給我留下最深刻印象、情為之動、心為之顫、魂為之牽的一是青海,一是剛剛游歷完的黔東南。一周的游歷轉瞬即過,黔東南神秘美麗的自然生態,古老厚重的民族風情,原汁原貌的文化遺存久久徘徊在心間。我終于弄懂了什么叫古樸自然,什么叫原生態;為什么必須敬重自然,敬畏自然,人,如何才能上通天地,下接心源……
神秘侗寨
蒙蒙雨霧中的下午,我們來到了月亮山、雷公山間的榕江三寶侗寨,其號稱侗族的宗祖家園。
遠遠就映入眼簾的是21層高的侗寨鼓樓,巍峨高大,灰白色調,精美的密檐式寶塔形木構建筑。據說,建造這鼓樓,數以萬計的木枋、梁、板,無一張圖紙,所有建筑尺寸,全憑聲望極高的墨師的心中默算。人竟有這種能力?一種奇異、神秘的感覺攫住、籠罩我的心魂,一種敬畏之心油然而生……
薩瑪祠前,“薩”的化身手持半開的油傘開路,一行人從祠中走出時,我進入供奉祖母神的薩瑪祠。不大的院子里,有二人正在用青青綠草勒一只雞、一只鵝的脖子,平日里威風凜凜的大雁鵝任由人拔著頸毛,用綠草勒脖,不叫嚷、不掙扎,似乎很情愿干干凈凈不見刀傷不見血痕地作為祖母神的祭品。我不敢亂問,也不敢細看,低頭快步來到榕樹依依的榕江邊。
江邊是一棵棵粗壯、高大的榕樹,左邊的一棵大榕樹下,十幾位盛裝的侗族姑娘彈著琵琶,自彈自唱古老的侗族古歌。姑娘們唱得用心用情,顯得那么專注、那么深沉;中間的大榕樹下,又是一撥姑娘自彈自唱著;再往右走,依然是大榕樹,依然是深沉彈唱的一撥姑娘。所有的歌詞我都不能聽懂,據說是歌唱人類的起源、物種的起源,很精深妙奧。琶聲依依,歌聲幽幽,歌者的情緒和周邊的環境,令我整個人已經被一種濃濃的氣場、濃濃的氛圍籠罩著。距榕樹不遠處,有年輕女子腳踏紡車紡雙線,有年輕女子用心地刺繡……蒙蒙雨霧中,只感覺每一棵大榕樹,都是一片風景;一棵棵連接在一起的大榕樹,形成了一道美麗而神秘的風景線。
將要離開三寶侗寨時,眾人依依不舍,競相到幾家小店鋪購買紀念品,一位從事藝術品經營的作家精心挑選了一大一小純手工刺繡的布袋,我問同樣喜歡收藏的他看到什么古玩時,他說有兩粒銀扣。然后若有所思地折回小小的店鋪,花了15元又買了一個小布袋,付款時,似乎不經意地指著玻璃櫥柜里的銀扣對售貨的小伙子說:“我買了你這么多東西,你把這兩??圩铀臀野??”黝黑精瘦的侗家小伙子拿出那兩粒小銀扣,遞到他手上,不好意思地說:“只有這兩粒了,送你吧?!眱闪V谱骶傻你y扣,若掛在鏈子上佩戴,會很別致;發黑的色澤,予人一種滄桑的感覺,折射出它所經歷的歲月,估計起碼是幾十年以上的物件,若在大城市的古玩市場,現今怎么也要賣個上百元。三個布袋的總價不過六七十元,卻捎帶了價值上百元的銀扣,作家“撿漏了”。坐在車上,壯碩的作家久久盤弄著那兩粒小小的銀扣,一直微微笑著。我相信,盤弄出來的兩顆銀扣會現出其潤澤的幽幽光澤,會登堂入室,成為某位有身份的女士或時尚小姐的別致裝飾……
草木尊嚴
人一到黔東南,多次聽到“岜沙漢子”、我國最后一個持槍民族,我渴望著親近岜沙,一睹岜沙漢子的身姿。在岜沙的寨門口,很多人在照相,文友為我和一位矮個挺胸、肩槍、特有氣質的男人拍了合影,幸運的是,他就是村寨火槍隊首領滾元亮,是岜沙漢子的形象代表;在樹林中,我又與一位小男孩合了影,小男孩瘦瘦的,眼睛亮亮的,胸脯也挺得高高的,十足一個小男子漢。我身上沒有糖果,掏了點錢給他,他沒有拒絕,也沒有感謝,顯得有些矜持。岜沙漢子骨子里天生就有幾分自負,認定自己是“最正宗的苗族”、“蚩尤大帝的子孫”。成年后的男子將頭四周剃光,頂部長發挽成鬏鬏稱為“戶棍”,著左衽右開黑色高腰衣,刀、槍與煙袋刻不離身,形成了特有的風度與氣質。
岜沙,苗語的意思是草木繁多的地方。一排排依山而建的高低起伏的干欄式吊腳樓,掩映于莽莽樹林中。進入岜沙,最為引人注目的是一棵棵古樹,這是苗寨的保寨樹。樹是岜沙人崇拜的圖騰,神圣不可侵犯。他們相信,每一棵大樹都是一個祖先的靈魂,庇護著岜沙。
岜沙人一出生,人們就要為他栽種一棵樹,這棵樹伴隨著這個人生命成長;待這個人故去時,把這棵樹放倒,挖個洞,將人放入其中掩埋,融入大地;然后還要種植一棵樹,象征著他生命永永遠遠地延續。一棵樹就是一個生命,每個人的生生死死都與樹連接在一起,實在令人驚異,令人贊嘆,也著實令人艷羨!歲歲年年,代代相傳,岜沙山山嶺嶺早已形成了一大片浩瀚的森林之洲、生命之洲。
我喜歡紅木,癡迷于黃花梨、紫檀、紅酸枝等傳統紅木家具和文玩小件高貴的氣味、木質肌理、木質紋路,可看到岜沙人對香樟、楓樹、松樹、柏樹、銀杉、紅豆杉等樹木的敬重,一種敬畏之心在我的心中升騰,一種對岜沙人的敬意從心底油然而生。盡管岜沙的這些土生土長的樹木不屬于中國傳統紅木品種,但在這片純樸、自然而神奇的土地上,這些樹木折射出生命的尊嚴,顯示出無比的高貴。
此時的岜沙正是秋收季節,地上堆放著一叢叢的禾把,金燦燦一片;人們肩挑糯谷禾把,晾曬在禾晾上,更是金燦燦一片,四處散發著南方清爽爽暖洋洋的秋情秋意。
“天籟之音”
來到侗寨小黃時,小黃沉浸在節日的氛圍中,到處是盛裝的侗族鄉民,到處盈蕩著歡快的氣息。駐足小黃寨門前,鄉民們唱起歡快的歌,同行的文友用陜北民歌叩開攔寨的大門,鄉民為我們掛上粉嘟嘟熱乎乎的彩蛋。
廣場早已聚集了成千的遠近鄉民,盛裝打扮,喜氣洋洋。孩童們、青年男女們、中老年婦女老漢們,依次唱起歌。他們的歌聲不僅嘹亮,而且極富韻味,多聲部、無指揮、無伴奏,渾然天成。時而低吟淺唱,時而明快亮麗,時而酣暢淋漓狂奔怒吼,時而江河奔流山鳴谷應……“飯養身,歌養心”,憑靠歌養育、調理心靈,塑造魂魄。每一個出生于小黃的人,從幼童時代起,都要有當地鄉民的歌師教唱歌曲,伴著歌聲成長,伴著歌聲成家,歲歲年年、生生死死都伴著歌聲。
侗族——一個親山愛樹崇尚自然的民族,一個屬于水、屬于月亮的民族,也是一個在歌唱中快樂生活的民族。侗族大歌,是從大自然中提煉出來的原汁原味的音樂精華,它是山與水的和聲,也是人與自然的和聲,更是人與人的和聲。這歌聲,是他們知識、智慧、文化的結晶,是他們心靈的直白,是他們生命的宣泄和張揚。
來黔東南之前,我一連觀看了4場由22歲的美國斯坦福大學學生曹禪自編、自導、自創詞曲、親自指揮的音樂劇《時光當鋪》,場場流淚,長時間沉浸于悲情中。劇團成員都是斯坦福大學學生,來自不同專業、不同國家、不同族裔,帶著不同的文化印記,19首旋律優美、意蘊高遠的歌曲,串起了全劇情節、人物。兩把吉他、兩架電子琴、一面非洲鼓、柳琴,就成功地演出了音樂劇——在斯坦福校園、澳門、成都、北京連續演出二十多場,場場爆滿;一舉奪得韓國大邱國際音樂劇節“最佳原創大獎”;還參加了紐約國際實驗戲劇節。當初,為了這部音樂劇的創作,曹禪和她的母親文勤也曾來到黔東南、來到小黃采風,在該劇東西方文化諸多元素中,也有著小黃的印記。
回到大都市,我也曾在一個隆重的場合,觀看了一個聲名顯赫的劇團的一場聲勢浩大的演出,大腕歌星嘹亮的歌聲無論如何也打動不了我,揮之不去的是一種“曾經滄海難為水”的感覺,我知道,《時光當鋪》的樂曲、黔東南的歌聲、小黃的侗族大歌會年年月月、永永遠遠盈蕩于我的心扉……
人生離不開歌聲,心靈中更需要歌聲。如今,在高樓林立、物欲橫流、精神貧瘠的繁華世界里,有多少人心靈中還有歌聲、笑聲?可綠色的黔東南有,生態的黔東南有。
生態大餐
在小黃,我們享受了黔東南之行的最后一頓飯餐,一頓自然生態的盛宴。
坐在鄉政府寬大的院落中,頭頂月光,首先攫住我目光的是一大盤清煮九月筍。竹筍的外皮是棕色的,里面是嫩黃色的筍心,咬一口,鮮嫩無比,口舌生香,我一連吃了好幾支,若不是還有很多引人食欲的食物,我真會不停頓地吃下去。隨著搜尋的目光,我的手伸向了一大盤烤得焦黃的小魚,拿起小竹簽,從魚頭吃起,連魚鱗、魚內臟一起咀嚼起來,小魚肉質豐厚、細膩,鮮美異常。
拿起湯匙伸向了沸騰的火鍋,黔東南之行,幾乎頓頓正餐都有火鍋,大多為雞湯鍋。揚名久遠的黔東南小香雞,在獨特的自然生態和地理環境里,體形小,外貌清秀,體型勻稱,比之鄰居家飼養的晃晃悠悠走路的大母雞要秀巧得多,靈活得多,身上全是精肉和骨頭。煮起來,一個大火鍋里幾乎看不到漂浮著的雞油。我一般很少吃肉,一碗接一碗地喝湯,喝得渾身發熱,血脈通暢。然后把洗凈的各種小棵新鮮菜蔬不斷地倒在火鍋中,就著鮮美的雞湯吃下,那味道,在我看來,什么佳肴也難以與其媲美,每天吃喝一頓,保證強筋健骨、通脈養顏,但我知道,回到現代化都市,這只能是奢望。
綠色的盛宴,令在座的人食欲大開,不停頓地品嘗著各種綠色的美味佳肴,暢飲侗族的佳釀。吃了好半天,我才想起沒有喝茶。拿起鄰桌放在板凳上的茶壺,倒了一杯當地的粗茶,一飲而下。萬萬想不到,這以當地植物葉子和草藥調制出來的藥茶有一種濃郁的清香,一杯下肚,口舌間盈蕩著一股特別的清純之氣。我趕快招呼同桌的文友飲茶,大家連連叫絕,一杯接一杯地暢飲起來。
茶足菜飽,大家仍有不足之意,看到瑩亮的糯米飯,不禁想到金燦燦的糯谷,忍不住盛了小半碗。一入口,一股香、韌、糅、糯之氣縈蕩口舌間,那種清香、醇厚、勁道,實在勾人食欲。一位女友索性一邊聊天一邊用手抓著糯米飯大吃起來。
我以為,我是一個懂得品味美味佳肴、懂得養生的人。畢業于燕京大學家政系營養專業的母親,養就了我這小小的天賦。但工作的繁忙、大城市中真正綠色食品的貧瘠,剝奪了人們品嘗原生態美味的享受和歡樂。在黔東南,在小黃,我們充分享受著原生態大自然賜予的美味佳肴,品嘗著人生的大餐和精神的盛宴。
依依不舍地告別黔東南,告別雷江、榕江、從江,告別雷山、月亮山時,我在心中祈禱:千萬千萬,守護住綠色,守護住原生態,守護住一片凈土,守護住人類心靈的家園……
(作者系百花文藝出版社編審,《散文海外版》原執行主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