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冰燈
數九嚴寒,風大雪大,過年掛燈籠,紙糊的燈籠抗不住勁,東北人有智慧,造年冰燈,又透明透亮,又抗風抗雪,還不用花錢,太美了。
年冰燈是用雪水和礬做成的。一場沒膝深的大雪過后,選最潔凈的場地,挖一笸籮白雪,化成水加入礬,倒入一種叫喂大羅(俄語)的小木桶中,加蓋放置于寒夜。半夜起來將沒凍透的礬水冰砣加溫倒出,中空部分鑲嵌木板,裝上蠟燭,并用熱扦子給這塊冰砣上面燙兩個眼,拴上繩,冰燈就成了。這種制做冰燈的習俗,源于漁獵,東北江河縱橫,溪流湖泊眾多,漁源十分豐富,最初制造冰燈是為了冬月捕魚照明,后來才是冬獵與新正大月的宅門高懸。
年冰燈制成后,要鏤八仙、觀音、三國五虎大將或水滸人物、金陵十二釵等形象于箔紙片,粘貼冰燈上。夜來燃竹放光,人物栩栩如生。也有將花鳥魚蟲彩紙圖案印上冰燈,皆惟妙惟肖。年冰燈高挑于松枝燈籠桿上,十分晶瑩壯觀,從臘月直掛到元宵后,二月初二龍抬頭,雪化冰消,始才撤燈。清人顧太清有一首《浪淘沙》,極贊冰燈:“寶塔十三層,樓觀飛驚。清涼世界往飛瓊。姑射仙人肌勝雪,玉佩瑽琤。巧制太輕盈,細縷堅冰。六鰲海上勢崚嶒。看到雪消明月夜,萬點寒星。”
如今東北過年,大多數人家已掛上了大紅綢子面的燈籠,再不擔心風雪侵襲了。但是年冰燈并未失傳,一到過年,仍有不少人細縷堅冰,造年冰燈,造得村鎮山野透明透亮,迎接五谷豐登。
小年送灶
“小孩小孩你別饞,過了臘八就是年”。小時盼過年,過了臘八就忙著過小年。小年是臘月二十三,晚上有個重要的風俗活動,就是祭灶。
這天早吃完餃子,趕緊到秫秸(高粱稈)垛,拽幾根不粗不細標標溜直的秫秸,放在炕席底下(一般放在炕頭)去焐上一大天,晚飯后,全家齊動手,扒秫秸褲、扒秫秸篾、扒秫秸瓤,做車、做馬、做豬、做雞、做狗、做羊,還要做一長桿槍,離離拉拉,為灶王一家做了一灶坑門臉子秫秸篾制品。這時,把灶臺邊墻上煙熏火燎一年的“一家之主”灶王牌摘下,放在秫秸篾車上,為了讓灶王一家“上天言好事,下界保平安”得賄賂灶王,搬來糖罐子,給灶王爺爺、灶王奶奶嘴巴抹糖,讓他們到玉皇那里多多美言。然后打開房門,在灶前升一把火送灶王上天。全家跪拜灶前禱告:“灶王爺,本姓張,騎著馬,挎著槍,上了天見玉皇,人間好事要多說,明年下界見吉祥。”這時鞭炮齊鳴,大人孩子仰望天空,此時此刻在冥冥之中灶王一家駕馬乘車,憑借萬里長風,跨越迢迢銀河,回到了天宮。
大年三十,新的灶王又貼在灶門前。人間司命主,天上耳目神,又是灶王又是玉皇,有人說熱熱鬧鬧的祭灶是迷信活動。其實不然,那是對灶神的崇拜,肇源于先人的火崇拜和太陽崇拜。古籍中就有太陽神和火神炎黃二帝及祝融氏化身為灶神的傳說。民以食為天,東北灶神崇拜意識源于人民渴望戰勝冰雪嚴寒和對飲食文化的依賴。
近三十年很少貼灶王牌了,當然也就沒有了祭灶活動。作為年俗文化的重要組成部分,祭灶與送灶風俗在孩子們那里已經成了遙遠的故事,上了歲數的人仍然覺得扒秫秸篾做車、做馬送灶王的事仿佛就在昨天。
攏火接神
東北,天寒地凍,滴水成冰。除夕之夜,長白山腹地一些人家,過年有攏火接神的風俗。熊熊篝火,照亮除夕夜空,再加上此伏彼起的鞭炮光亮和提著冰燈在村中亂串的兒童,小山村陷入了流光溢彩。
不攏火接不來神。一進臘月門,忙年的人們,忙里偷閑,時不時在柴火垛里翻找,尋找干透了的容易點燃的樹枝子,除夕傍晚趁天還亮著,在庭院東南角搭起一個下大上小成寶塔形的木柈塔,內裝軟柴,便于點燃。等待著天交子時攏火接神,那時家里也沒有個鐘表,更談不上廣播電視了,怎么知道天交子時呢?看三星,村里人管三星叫福祿壽,三星是打著滴溜由東向西運行的,偶一開房門看福祿壽三星像門框一樣橫在眼前,“三星在戶”就是接神攏火的子時了。這時不知誰早先點燃鞭炮,繼而家家戶戶搬出供桌放在庭院,開始攏火,一家家比火堆,比光亮,據說天上的福祿壽喜神看見誰家攏火最盛,就先幸臨誰家。也有人說透明透亮的門戶象征著一年旺氣通天,興隆繁盛,六畜興旺,五谷豐登。富貴之家,甚至要壘直徑五尺,高達丈余的旺火,可燃燒幾日幾夜,以示旺氣沖天;屋里屋外要點得通明通亮,象征新歲新年,大路通天,亮亮堂堂。春節明亮意識,傳說是紀念一位除九頭魔而身化斑竹一枝的青年,驅災避邪。庭院攏火接神,屋里煮餃子,擺放團圓飯,一夜連雙歲,五更分二年,新正大月開始了。
如今接神攏火之俗,在我家鄉還在延續著,仍然要在看完中央電視臺春節聯歡晚會,也就是夜十一時到晨一時進行,那時正是天交子時。
大年三十供大紙
“三百六十五個夜晚,最甜最美的是除夕”,這是歌里唱的。其實三百六十五個白天最忙碌最歡快的是大年三十。天交未時(下午一點到三點)供大紙的時刻,那是打扮年的時刻,年是美麗的姑娘,給她穿上花衣;年是待嫁的新娘,扶她上轎。當是時也,不用誰指令,不用誰號召,也不知是誰點燃第一掛鞭,一時間村中爆竹如豆,家家戶戶開始上演豐富多彩的貼掛年俗。在熱氣騰騰的廚房,人們打好了糨糊,開始貼灶神、貼門神、貼對聯。“千門萬戶曈曈日,總把新桃換舊符”,斗大福字,粗壯有力的“黃金萬兩,日進斗金”,掛在中堂;“華夏有天皆麗日,神州無地不春風”貼在大門外;南北大炕,炕頭墻上貼滿年畫,什么《鯉魚臥蓮》《九九消寒圖》《沈萬山打魚》《盜仙草》《穆桂英掛帥》《文君當爐》,也有堂畫《三國演義》《紅樓夢》等,琳瑯滿目。風門上是秦瓊、敬德化身的門神;門外西山墻前門臉是天地牌,有對聯曰:“天地之大也,鬼神其盛乎”,橫批:“天地位焉”;西山墻上是祖宗牌,清晨三叩首,早晚一爐香。有對聯必有橫批,有橫批必有紅、黃、綠、粉、藍五彩紙刻出的掛簽。掛簽四周鐫有圖案,中間為五谷豐登、吉慶有余字樣,下邊呈麥穗狀,作為節日吉祥物,掛簽源起傳說種種。集中的說法是防姜太公姜子牙的夫人掃帚星馬氏,姜太公讓其“遇破而回”,所以才讓人們故意將紙剪破,使馬氏這個窮神不得貼近人家門戶。掛簽這種民間工藝品,體現了民眾的祈福消災意識,同時,掛簽又是“掛錢”之諧音,有發福升財之意。供大紙的時刻還有掛燈籠的習俗,五彩紙糊就的燈籠掛在高高的燈籠桿上,除夕夜在紅燈白雪映襯下,顯得分外明亮。
一個時辰的供大紙,就把小山村打扮得煥然一新,讓年的腳步越來越近,供大紙是崇尚紙張和紙制品的時刻,供大紙供的是年俗文化。大年三十有一忙一樂,忙的是供大紙,樂的是除夕。千里萬里歸來的游子,不僅僅為了團圓除夕,要是趕上供大紙,這個年過得就圓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