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會館文化》:中國獨有文化符號的全新解讀
中國獨有文化符號的全新解讀
—— 讀《會館文化》
■ 楊 燕
與卞伯澤老師結識,是緣于他撰寫的兩部書《會澤文化之旅·民俗篇》《會澤文化之旅·民族篇》。當他把拖著病腿伏案五載,六易其稿的《會澤文化之旅·會館文化》(云南人民出版社2011年12月版)給我送來時,聞著書頁散發的淡淡墨香,我的眼眶濕潤了,我知道手中捧著的不僅僅是40萬字的書稿,而是一顆癡迷地方文化并以此回報桑梓的赤子之心。
會館是中國獨有的文化符號。一個多世紀以來,建于中華大地上形形色色的會館,在時代變遷中大多毀損湮滅。而深藏于烏蒙山中的會澤卻奇跡般地將會館保存下來,44座(個)移民同鄉會館和同業會館創造了中國會館的幾個之最:會館數量最多的縣城,一城建有移民同鄉會館和同業會館44座(個),居全國縣城之首。而且八大省級會館更是獨領風騷;全國會館門類最多的縣城,從級別上劃分,有國家級(緬甸移民會館)會館1座,省級會館8座,府、縣級會館6座。涵蓋了國家級、省級、府級、縣級四級會館;規模最大的會館在會澤。建于乾隆十六年(公元1751年)的江南會館占地2.3萬平方米。如果說“會館將博大精深的會澤歷史文化物化為矗立在烏蒙大地上的建筑群”,那么,有“會澤通寶”之譽的卞伯澤就是一位文化導游,《會館文化》帶領著讀者在這些獨特的建筑中穿行,釋讀著它們的前世今生、建筑之美以及蘊藏其間的豐厚的文化意蘊。
古人說:“館,客舍也,待客之舍曰館”。所謂會館,即“聚會寄居的場所”。會館——這種生長于中國的特殊政治、經濟組織形式出現于明清時期,是由同省、府、縣籍以及相鄰鄉籍或同業的人在京城、省城或大商埠設立的機構,主要以館址的房屋供同鄉同業聚會或寄寓。它是當年的商務會所和信息中心,也是呵護僑居異地的商人、游子及移民的救助站和精神家園。但由于會館大多毀損湮滅和資料缺失,長期以來對會館的組織形式、管理機構、會館的經濟來源和支出、會館的社會功能等問題都沒有作出全面、準確的回答。卞伯澤圍繞會澤會館群,多方踏勘走訪,廣泛搜集資料,流連于圖書館、舊書攤,查尋到藏于會澤圖書館的海內孤本《東川湖廣會館傳書》,收集了大量有關會館的文獻典籍、詩文、碑刻、楹聯、牌匾等大量第一手資料,并對熟悉會館的耆老及會館成員的后代進行了大量的采訪,掌握了眾多的口碑資料,經過多年的甄別校勘,深入的研究,對會館文化給出了全新的解讀。不僅從縱的方面敘寫了中國會館的歷史沿革、從橫的方面介紹了全國會館的分布情況,而且對會館的組織形式、管理機構、會館的經濟來源和支出、會館的社會功能等問題給出了別開生面、十分有見第的闡述。如:依據《東川湖廣會館傳書》記載的乾隆年間12年的收支情況和各會館的碑刻,卞伯澤清晰地梳理出,會館的經濟來源主要是捐贈的銀兩,以及依靠捐贈的房產、田產收取的房租、地租。支出主要用于會館設施建設、祭祀活動、議事茶酒費、戲文錢、各種訴訟費、扶困救賑費等。又如:從《東川湖廣會館傳書》記載的乾隆年間12年的開支情況中沒有總理及首事領取俸祿的記載和會館管理者后代的采訪,得出結論,會館的總理和首事是個義務性的工作,因德高望重才被移民的眾姓推薦為會館日常事務的管理者——總理和首事(會館實行一級制和多級制管理,多級制總負責人稱“總理”、其余的負責人稱“首事”或“客首”)。
會館不僅僅是一座座美輪美奐的建筑,它更是一個融入了民族倫理、商業理念、民俗文化、宗教文化及演藝文化的博物館。借助會館這一平臺,實現了各種文化的大融合。以會澤為例,由于會館的建蓋,緬甸的小乘佛教文化、江西的萬壽宮文化、兩湖的大禹王文化、福建的媽祖文化等等,以及當地的本土文化在會澤相生相融、美美與共。其中各會館的祀神活動在悅神的同時也娛人,活躍了當地的文化活動。會館的建立旨在“聯鄉誼、祀神祇”,祀神的表現形式不外祭祀和演戲,故大多數會館都建有戲臺。會澤的江西會館、湖廣會館、江南會館等都建有大、小戲臺,據統計,有清一代,會澤共建大戲臺24座、小戲臺9座,共33座,既有可供數千人觀看的室外戲臺,如:貴州會館的觀戲樓,樓上樓下可容納4000多觀眾,又有可遮風避雨的室內劇場,如豫章會館的室內小戲臺,全封閉可一邊品茗飲酒一邊觀戲聽文。演出的劇目有京劇、川劇、滇劇等,也有花燈、小唱燈等,真正是一片“野安耕鑿、戶接弦歌”的升平景象。《東川府志·藝文志》載有一首知府方桂描寫東川銅店演出盛況的詩:“東川戶戶接東籬,歌管樓臺任轉移。節屆重陽成素節、曲高刻羽繞霜枝。金花勝卻登高會,銅局工停九日祠。可比山公多逸興,接籬倒著刁家池。”
會館的公益性決定了它在賑災濟貧、創辦學校等方面的善舉義行。閱讀此書,人們還能從中感受到“晉商、浙商、微商、楚商的誠實守信、團結互助的商道精髓,尊師重教、扶貧濟困等中華傳統美德,樂天知命與知是達觀的處事之道,人與自然和諧相處的思想光芒。”
另外,由周朝祥、黃興穩拍攝的300余幅照片,增加了本書的圖注性、認知性,為本書增色生輝。大方、典雅的裝幀設計與圖書內容相契合,凸顯了此書的文化價值。
(編輯:syste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