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騰 徐進
2012年的新年到來之際,正趕上農歷的臘月初八。俗話說,過了臘八就是年,龍年春節真的是指日可待了。小時候過年,祈盼的是吃好吃的,穿新衣服。當這些都變成平常事以后,于是“年味越來越淡”的議論聲不時響起,然而,年來了人們依舊在過,而且年復一年。這表明年在中國人心中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位置,同時也寄托了人們對它新的希望。
什么是年?
古代的“年”字由上面的“禾”和下面的“人”字組合而成,仿佛一個人在頭上插著禾(或手捧著禾)在舞蹈。在古代的平原地區,由于氣候的原因,禾一年只能收獲一次。于是,人們把春播—夏耘—秋收—冬藏這樣一個輪回稱為一年。在一個輪回結束,另一個輪回開始的節點上,人們載歌載舞地進行慶祝,舉行隆重的祭祀儀式,對于給予過我們幫助的自然和親友、先人表示感恩,為來年的豐收祈盼。
唐朝詩人盧照鄰在《元日述懷》中寫道:“人歌小歲酒,花舞大唐春。愿得長如此,年年物候新?!边@首詩準確地把握了過年之際,中國人的民族情感和節日氛圍。百姓首重的,就是歲歲有余,家庭和睦,圖的就是歡樂和吉祥。這些訴求,通過祭祀、親情和休閑三大主題加以體現,這些也正是年味的本質和核心。
祭祀
《戰國策》上說過,“國之大事,唯祀與戎”?!办搿本褪侵讣漓耄月≈氐膬x式,擺上供品,向神靈或祖先行禮,表示崇敬并尋求保佑。保護什么?主要是豐衣足食,人丁興旺。祭祀儀式主要是用臘制的肉類作為供品,這些儀式持續時間之長,以至于農歷的十二月被稱為“臘月”。
祀之際,人們無不喜歡莊嚴、肅穆、敬仰的感覺,真誠地用心去交流和祈盼。人們相信,精誠所至,金石為開??v然是在熱鬧的除夕之夜,一家人相聚一起,在享受一生中最期盼的豐盛年夜飯之前,都要先整齊衣冠,分列兩排,依次向祖先牌位行禮,舉行祭祖儀式。祭祖儀式不光是要感恩祖先,同時更是族人情感的溝通,體現血濃于水的親情。也正是因為有了這份親情,素常的一些磕磕絆絆都在交流中顯得微不足道,凝聚力陡然增強。
在祭祀儀式當中,對人類生產生活不利的因素也被化解。臘八習俗起源于遠古的“八蠟”,即祭祀八種與農業生產有關的神靈,祈求它們在來年為豐衣足食幫忙。這八種神靈中,不僅有天、地、帝王,還包括“昆蟲”,即主管昆蟲的神靈,以免蝗災等災害的發生。
親情
感情的交流,來自親人與朋友的贊譽、理解和支持,對于每個人來說都不可或缺。這在新的一年開始之際,尤其顯得重要。這種濃濃親情的溝通在年節風俗當中,體現為拜年。
拜年,是春節期間最重要、最普遍的活動。早在宋代,《東京夢華錄》中就寫到汴京元旦之際“正月一日年節,開封府放關撲三日,士庶自早互相慶賀”。清人顧鐵卿在《清嘉錄》中記載的更加具體:“男女以次拜家長畢,主者率卑幼,出謁鄰族戚友,或止遣子弟代賀,謂之‘拜年’?!?/p>
團拜,是古代官方拜年的主要方式,最早也出現在宋代。家人圍成一團,互行拜禮?!豆沤駡D書集成·歷象匯編·歲功典》中記載:“元旦,尊卑長幼以序而拜,曰團拜?!敝钡缴鲜兰o30年代仍然有這種拜禮,在浙江紹興,家族內部也以團拜形式相互賀年?!跋嘞蛄⒆魉姆交驁A形,相向跪拜,合以賀年。”在清代,正月初一百官前往紫禁城,皇上升殿受賀,謂之拜官年。這一官俗也波及到了地方的多級衙署,蔚然成風。
相比之下,民間的拜年則是豐富多彩。大體分來包括四大類:
首先,也是最普遍的,就是走親戚,主要是兒女前往父母(包括岳父母)家拜年,其余近親則不限日期。拜年之際一定要備些禮物,并向長輩依次行禮。由于是家人,拜年后可以吃飯、玩耍。其次,是同事、朋友間的拜年,屬禮節性的拜訪,一般不宜久坐,行禮、寒暄后即可告辭。再次,是感謝性的拜訪,對于給予幫助的相關人士,則要買些禮物,借拜年之機表示謝忱。最后,是串門式的拜訪,主要在鄰里間進行,在院子里或街上見面,彼此行禮,或進家稍坐。
北京人有一個專門的祝賀新年的說法,叫“年禧”。“禧”是一個象形字,仿佛用雙手捧著一份祝福獻給對方。這份誠意,這份親情,在言談話語中就得到了生動的表達。如今,在商場、超市,過年之際還可以看到“恭賀新禧”的大字招牌,傳達的正是人們過年時特有的祝福。
喜迎龍年:蟲的夢想 羅琪
休閑
在農耕社會,并非按照星期的運轉安排勞作,而是一年忙到頭,在四季輪回結束之際才能歇息一下。所以,過年期間的休閑娛樂、放松身心,才能在即將開始的下一個四季輪回時,以飽滿的精力投入其中。這正是過年娛樂的重要之處。
說到過年的娛樂,逛廟會曾經是歷代中國人的最愛。香飄四溢的各種美食、小吃,精湛熱烈的民間花會表演,蕩漾著陳年回憶的兒時玩具、年貨、工藝品,小攤上商販賣力氣的叫賣……這一切都構成了廟會特有的熱鬧場景,吸引來四面八方的游客,在摩肩接踵的人流中,感受過年的熱鬧。
誠然,傳統的廟會,不僅給人感官上的滿足,還提供了情感的支撐。在北京東岳廟、白云觀里,廟會期間舉辦不同主題的祈福法會:為老人增壽,為自己求健康,為兒女求前程……強烈的祈盼在高歌吟誦以及民樂的喧囂聲中得到充分的表達和滿足。那里空靈、神圣的氛圍,提供了我們與神靈、祖先溝通的契機,讓我們在感恩中仿佛直接得到了超自然、超人間的保佑。這種心理過程不會因科技的進步而淡化,應算是民間的吉祥文化,它對人類的作用,與科學技術異曲同工。所以,祭祀才會成為廟會的主題,廟會才能久盛不衰。
過年期間,每天都有獨特的民俗活動:初一拜年,初二祭神,初三老鼠娶親,初四諸神下界,初五財神生日,初六開市,初七人日,初八順星……層出不窮,豐富了過年的內容,也給人們帶來快樂。特別是正月十五的上元節,更可稱為民間的狂歡,在玩燈、賞燈、猜燈謎、舞龍的熱鬧氣氛中,為迎接新年的到來創造了一個喜慶、熱烈的開頭。
世世代代的中國人在祭祀、親情、休閑三大元素構成的民俗活動中,來歡度自己的新年,并不斷地為其充實新的內容。這當中,凝聚了中國人的深厚的民族情感,包涵著先人、今人的智慧和訴求,體現了民族的理念和民族精神。要想恢復濃濃的年味,也正是需要在這三方面入手,繼承傳統的同時,不斷豐富新的內容和形式。尤其應該看到,過年,不僅是物質的消費,更是心靈的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