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吃的真相》作者云無心接受中國網記者采訪 鐘明攝
如今,人們對“吃”這件事越來越講究,什么東西在什么時候吃,搭配什么吃,每個人都能頭頭是道地擺出幾條飲食經。可也有人漸漸發現自己“無從下嘴”,尤其當面對同一種食物兩種截然相反的評論時,哪一種選擇似乎都更應慎重。“隔夜菜”致癌?天然防腐劑保證安全?天價大米名副其實?微波爐食品對人體無害?兩種背道而馳的評價背后都有幾個象征權威的“專家”舉出數據闡釋和連篇術語,更把消費者推到進退維谷的境地。 《吃的真相》撥開迷霧,以科學的方式給讀者提供“靠譜”的解釋。作者云無心,科學松鼠會成員,清華大學生物化學碩士、美國普度大學食品工程博士,美國食品技術協會高級會員。在《中國周刊》《讀者(原創版)》《廣州日報》和《瞭望東方周刊》上開設有個人專欄。現在美國從事食品原料研發工作。已出版個人專集《吃的真相》、《吃的真相2》,以及四人合集《寶貝別怕》,是科學松鼠會集體合集《冷浪漫》的作者之一。
日前,文化中國的記者請到云無心,聽他跟大家深入淺出地聊聊“吃的真相”。
飲食的真相——審美和享受
文化中國:您是飲食專家,很多人好奇您究竟怎么吃?
云無心:我在吃上投入的精力金錢并不太多,營養安全、大致合理就可以了,方便對我來說非常重要,大家也沒必要過度擔心消化問題。我們并不僅僅是為了科學在吃,飲食也不是單純的科學問題,而是審美文化問題。
很多人為了追求所謂的營養安全,在飲食上步步驚心,唯恐哪一口吃錯了,反而令自己吃得很累。吃是一門藝術,傳統飲食的說法有些很合理,比如我們講求色香味俱全,也是為了享受飲食帶來的快樂。有人做過實驗,成分類似、味道一致的薯片,較脆的薯片更受歡迎,因為它會給我們帶來咀嚼的快感。
文化中國:倘若拋開色香味,從安全角度考慮,是不是少嘗試新產品比較好?
云無心:我們印象中古人從來沒得過癌癥,也沒聽哪個古人有心血管疾病。有幾個可能:一是得了他也不知道,二是他的壽命不夠長。因為像高血壓、高血脂都是到一定年紀才出現的。古人受科技所限,很多危害不明顯的食物難以發現。比如北方做豆腐愛用鹵水,鹵水是一種自然混合物,氯化鈣、氯化鎂什么都有。如今倘若有一種新的食品添加劑像鹵水這樣,它是通不過安全檢查的。鹵水本身成分復雜,而且有毒。《白毛女》中楊白勞就是喝鹵水死的。今天做豆腐使用石膏,石膏是一種比較純的硫酸鈣,比鹵水安全。所以未必傳統吃法就是好的科學的。吃東西首要還是考慮口感喜好,把飲食完全限定在科學的框框里,就丟掉了美食的樂趣,所謂的飲食文化也就索然無味了。
1234下一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