向著新時代的文學“高峰”邁進
——第七屆魯迅文學獎揭曉
8月11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在國家公證機構的公證下進行最后一輪投票,莊重、嚴肅的計票環節結束之后,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宣讀了投票結果。同日,經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審核批準,7個獎項共34篇(部)作品獲得第七屆魯迅文學獎(獲獎名單另發)。這是對34名作者、譯者辛勤勞動的肯定,更是對走進新時代的中國文學滿懷信心的回顧與展望。
堅持導向和標準 秉持公心 嚴肅公正
魯迅文學獎創立于1997年,經過六屆評獎已評選出230篇(部)作品,歷屆獲獎作品構成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文學多姿多彩的絢爛景觀。20多年來,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不斷完善,評獎規則逐漸規范、細化,在制度層面確保評獎的導向性、權威性和公正性。本屆評獎是黨的十九大以來的第一次全國性文學評獎,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對此高度重視,依照中宣部關于改進文藝評獎的精神,廣泛征求意見,反復研究論證,認真總結近年來中國作協主辦的各項國家級文學獎的經驗,重新修訂了《魯迅文學獎評獎條例》及《細則》,成立了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辦公室。
3月15日,評獎辦公室發出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參評作品征集公告,征集工作得到了中國作協團體會員單位、中央軍委政治工作部宣傳局及有關報刊社、出版社和網站的高度重視和大力支持,各推薦單位以認真負責的態度完成了參評作品的甄選、申報工作。4月30日,參評作品征集截止。5月16日,參評作品目錄向公眾進行為期半月的公示。與此同時,中國作協黨組書記處依據《條例》的相關規定,經過認真、審慎的遴選,確定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成員名單。6月15日,參評作品送達評委手中,本屆評獎由此進入了評委閱讀階段。
7月28日,第七屆魯迅文學獎各評獎委員會第一次全體會議在京舉行,評獎進入集中評議階段。中國作協主席鐵凝出席會議。中國作協黨組書記、副主席錢小芊出席并講話,對評獎提出了明確要求。錢小芊強調,評獎要以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為根本指導,堅持正確導向,堅持評選標準;充分發揚藝術民主和學術民主;秉持“公心”,嚴守紀律,確保評獎工作嚴肅公正、風清氣正,經得起群眾和時間的檢驗。經過認真閱讀比較和深入坦誠的討論,7個獎項各10篇(部)提名作品通過4輪投票產生。8月7日,提名作品目錄向社會公示,評獎辦公室將收到的意見及時反饋給各評獎委員會,各評獎委員會進行了更加全面、深入、細致的討論,最終通過第五輪投票表決產生了34部獲獎作品。
新時代以來中國文學成績的一次檢閱
中國作協副主席李敬澤在談到本屆獲獎作品時表示,34部獲獎作品體現了過去四年來我國文學創作和文學翻譯所取得的成績,反映了中國當代文學繁榮發展的態勢。廣大作家、評論家和翻譯家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和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下,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創作導向,與時代同行,與人民同心,潛心創作,精益求精,在題材、主題、風格上不斷進行新的探索,創作出了一批關注現實、反映時代的優秀作品。獲獎作品畢竟是少數,這些獲獎作品和更多沒有獲獎的好作品共同構成了中國故事和中國精神的寬闊景觀,體現了中國社會主義文學在新時代的生機和活力,見證著中國文學正在由“高原”邁向“高峰”的堅實步伐。
“中篇小說創作這四年的收成很不錯,成績喜人”,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周大新說,四年之間,老中青作家不少人參與到中篇小說創作里,積極認識和表現廣闊的社會生活。獲獎作品的共同特點是在思想上有新的發現,藝術上有新的突破。《蘑菇圈》對人與自然的關系有新的思考與呈現;《世間已無陳金芳》對都市人物的生存狀態有精彩的表現;《李海叔叔》既有時代的變遷,也有對人民日常生活情境和心理的獨到的書寫;《儺面》在時代劇變的背景下對地域文化與鄉村生活作了深刻審視和表達;《封鎖》在小說敘述藝術上作了可貴的探索。
本屆短篇小說(含小小說)的參評作品數量在各門類中是最多的,中國作協書記處書記、短篇小說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魯敏認為,由此可以看出近幾年短篇創作的活躍與豐盛。老將屢有佳作,新荷出手不凡,中堅更是繁花滿目。弋舟的《出警》筆風沉郁有力又熱人衷腸,寫出人間之相互依偎,折射著現實主義的多重光澤。黃詠梅的《父親的后視鏡》構思妙諧,充盈著勞動者人生長路中的愛與智慧。馬金蓮是來自西海固的“80后”女作家,《1987年的漿水和酸菜》帶著歲月與時代的回響,從日升月落流水生活里淬煉出靜美境界。朱輝的《七層寶塔》投筆鄉村大地,關切新農村建設中的鄉村倫理變遷與鄰里道德守望。老作家馮驥才的《俗世奇人》(足本)更以俗雅融通、拈輕成重的魅力為小小說贏得第一個魯迅文學獎。
抒寫時代生活 講述新的中國故事
報告文學獎評獎委員會主任張勝友表示,報告文學被稱作文學輕騎兵,此次參評的眾多報告文學作品是近年報告文學創作繁榮發展的一次集中檢閱,形成了一股強烈的陣勢:深情抒寫領袖與作家的情誼、濃墨重彩描繪國家扶貧戰略、形象實錄重大科研創新成果、深情呼喚生態文明、熱切關注社會民生、謳歌各條戰線英模人物,題材多樣,視野開闊,立意高遠,主旋律高昂,讀來催人奮進,堪稱新時代的投影與圖譜。
中國作協副主席、詩歌獎評獎委員會主任吉狄馬加談到,無論是10部提名作品還是最終獲獎的5部作品,都在評委會獲得了廣泛的共識。此次評獎每一位評委都本著對所有參評詩人、對中國詩歌高度負責的精神完成了評獎條例賦予大家的各項任務。此次獲獎的胡弦(《沙漏》)、陳先發(《九章》)、張執浩(《高原上的野花》)、湯養宗(《去人間》)和杜涯(《落日與朝霞》)代表了幾種不同的詩歌寫作方向,他們的獲獎詩集也是當代中國詩壇的重要收獲。吉狄馬加向關注此次評獎的朋友表示感謝,向獲獎的詩人表示祝賀,向此次參評的219位申報者的熱情參與表示謝意。
“鮑爾吉?原野、李娟、李修文、寧肯、夏立君的作品體現了四年來中國散文創作的較高水準,”散文雜文獎評獎委員會副主任劉亮程說,李娟的“阿勒泰角落”系列及《遙遠的向日葵地》,寫出了最邊遠處人的生活夢想和激情,讓遙遠、貧窮、荒涼有了新的更為積極的內涵。鮑爾吉?原野的《流水似的走馬》,是對蒙古族文化的一次耐人尋味的尋根。李修文的《山河袈裟》寫出了普通勞動者的堅韌和尊嚴,讀來令人感動。寧肯的《北京:城與年》寫出了一代人的城市記憶,溫暖而踏實。夏立君的《時間的壓力》是對古代文人賢者的心靈追索和致敬。本屆評獎的200多部入選作品再次表明,散文這種萬能文體已深入社會人生的方方面面,成為這個時代最廣闊的表達方式之一。
文學理論評論獎評獎委員會主任施戰軍介紹道,本屆評獎是對黨的十八大以來,在習近平總書記關于文藝工作的重要論述指引下,文學理論評論所取得的新進展、新成果的較系統的梳理和檢驗。新時代的文學理論和評論導向更明確,視野更寬展,學理與悟性兼具,批評的膽識與建設的擔當同向。5部獲獎作品的作者包括老中青學人和批評家,他們的成果跟許多參評著作、論文一起,反映出新時代文學現場和文學發展中理論評論領域的繁榮局面和景深效果。
文學翻譯獎評獎委員會主任陸建德談到,今年翻譯獎獲獎作品共4部,兩部是古典文學經典,《賀拉斯詩全集》是李永毅從拉丁文直接翻譯出的,填補了國內空白,非常難得。另一部獲獎作品《瘋狂的羅蘭》是中世紀騎士文學的百科全書,王軍的譯作采用了中國傳統戲曲的形式和語言,是對翻譯藝術的有益探索。余中先翻譯的法文作品《潛》,譯文注重節奏,行文錯落有致。《火的記憶Ⅰ:創世紀》譯文風格獨特。這些成果都證明了翻譯家的慧眼和勤勉。
隨著獲獎作品的揭曉,第七屆魯迅文學獎評獎落下帷幕。文學評獎是推動出作品、出人才、促進文學事業繁榮發展的重要手段,四年一屆的魯迅文學獎既是對過往成績的梳理,也為總結經驗、繼續推動文學發展提供了良好契機。在回顧成績的同時,評委們也清醒地意識到,面對新時代波瀾壯闊的生活和人民群眾日益增長的美好生活需要,中國社會主義文學面臨著新的機遇和新的挑戰。當代文學依然存在著一些不可忽視的薄弱環節,現實題材創作有待加強,浮躁之風仍需力戒,作家的思想能力和藝術功力還需要進一步提升。面對偉大的新時代,廣大作家和文學工作者應當不忘初心,牢記使命,為人民抒寫、為人民抒情、為人民抒懷,創作出更多無愧于時代、無愧于人民的精品力作,向著新時代的文學“高峰”奮勇邁進,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匯聚起澎湃的精神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