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中國,不少作家都是寫長篇巨著的天才,幾百頁的一部小說不算什么,還要出上下卷,還要出十幾部的一個系列。在這些作家眼里,“短和微”的作品恐怕很容易被忽視,也是上不了臺面的。但布克國際文學獎讓我國作家大吃一驚,在倫敦最近揭曉的第五屆布克國際文學獎,美國小說家、翻譯家莉迪婭·戴維斯成為新科獲獎者,一是此前入圍的普遍被看好的中國著名作家閻連科遺憾地與大獎失之交臂,二是此次布克獎頒給一個“微小說”作者,引發了國內作家對正愈演愈烈的“長篇崇拜”風潮的反思。
這是一場特殊的PK戰,美國小說家、翻譯家莉迪婭·戴維斯以她的“微小說”,“戰勝”了包括中國作家閻連科在內的九位優秀作家,他們中可不乏以“厚重”和“深刻”著稱的長篇小說大家。然而,莉迪婭·戴維斯勝出了,盡管存在中西文化的差異,但是我們不得不佩服那句很多人都聽過的“豪言壯語”:給我一個支點,我可以撬起地球。評價文學的標尺不是長短,內容才是王道。在長篇小說作家那里,莉迪婭·戴維斯的小說可能根本都算不上文學——她的作品以短著稱,她曾寫過的最短的小說只有寥寥幾個字,有一篇題目是《那些希羅多德告訴我的事兒》(12字),內容是“就是關于尼羅河的魚”(9字)。但是此次莉迪婭·戴維斯的獲獎,給我們一個啟示:“短和微”的小說不僅是文學,而且還可以獲得世界大獎。
以“微小說”著稱的莉迪婭·戴維斯的獲獎,給我國作家敲響了“警鐘”,一是“長篇崇拜”應適可而止吧,二是“微小說”作家不可妄自菲薄。我國的小說有越寫越長的趨勢,據稱,目前我國作家每年能生產8000部長篇小說,能出版和發表的大約有2000部。評論家金哲說,國內的整個文學評價體系是傾向長篇小說的,除了魯迅文學獎頒給中短篇小說外,其他國內著名文學獎項大多面向長篇小說,從來沒有聽說過有哪個獎頒給了小說只有幾個字的作家。然而,“微小說”在我國有著悠久的歷史,蒲松齡筆下的那些精妙的短篇自不必說,當代的“微小說”更是海量,更是一些報紙副刊的常客。在文學式微的今天,《小小說選刊》和《微型小說選刊》不僅發行量巨大且長盛不衰,說明“微小說”在我國有著巨大的市場前景。
然而,在當下,短篇小說的衰落與邊緣化是一個不爭的事實,過去的短篇小說名家,也越寫越長了。以“微小說”著稱的莉迪婭·戴維斯獲得國際文學大獎,說明我國還在“長篇崇拜”作家的文學觀已經落伍了,孰不知中國自古短篇小說和長篇小說就是平等的,何況在信息爆炸的快節奏的今天,“微小說”更受到讀者的青睞。在前面我說過,評價文學的標尺不是長短,內容才是王道,長和短是相對的,長有長的優勢,短有短的好處。我們不能搞“長篇崇拜”,也不能搞短篇歧視,我們要的是優秀的文學。為此,作家要改變觀念,也多創作一些優秀的微短文學;社會要為微短文學創造生存環境,短篇小說家不低人一等,相反微短文學創作更難。莉迪亞·戴維斯在一篇僅有兩句話的超短篇小說中寫道:“我最近被一個寫作獎拒絕了,因為他們說我很懶。”但絕不能說短篇小說家就“懶惰”,因為創作短篇小說更需要時間、技巧和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