繼《兄弟》之后,余華新作《第七天》即將由新經典文化公司推出。這一新聞引發了媒體和讀者的廣泛關注,網友紛紛猜測,蟄伏七年,余華該用怎樣的故事吶喊發聲?這是一本什么題材的小說?這位中國當代最暢銷的、也是在海內外最具影響力的作家,會把目光伸向中國的哪個角落?
近日,在媒體的圍追堵截下,出版方新經典文化提前曝光小說《第七天》開篇:
濃霧彌漫之時,我走出了出租屋,在空虛混沌的城市里孑孓而行。我要去的地方名叫殯儀館,這是它現在的名字,它過去的名字叫火葬場。我得到一個通知,讓我早晨九點之前趕到殯儀館,我的火化時間預約在九點半。
提前看過書稿的評論家止庵說:“《第七天》 開篇非常奇崛,誠可謂大家手筆,小說這么開頭,就像鄭板橋說的‘未畫以前,不立一格,既畫以后,不留一格’,別人沒法模仿。”止庵覺得:“余華《第七天》開篇的寫法,給讀者留下了足夠大的懸念,一個走向殯儀館、將被火化的人,在死亡之后還能留給讀者什么呢?”
該書責編林妮娜則表示,這個開篇也許會讓許多人聯想到諾貝爾文學獎得主加西亞·馬爾克斯那部享譽世界的 《百年孤獨》,《百年孤獨》的經典開篇曾影響了一代文學青年,甚至被無數次地模仿;而《第七天》的開篇,同樣是一個震撼的開始,卻異常獨特,不可復制。
她說:“目前讀過《第七天》的五個人都認為,讀到開篇的第一感受是震撼。僅僅一百字就讓人充分感受到肅殺的氣息。”她認為,該書將超越《活著》,成為余華新的里程碑。
關于這本書的書名,有讀者猜測,“書名取自圣經”。林妮娜表示,《第七天》 確實源自于圣經的《舊約·創世記》,“到第七日,神造物的工已經完畢,就在第七日歇了他一切的工,安息了,”但內容與圣經無關。她說,這是一個很殘酷,但又很溫暖的故事,比《活著》更絕望,比《兄弟》更荒誕。
正如余華所說:“我們仿佛行走在這樣的現實里,一邊是燈紅酒綠,一邊是斷壁殘垣。或者說我們置身在一個奇怪的劇院里,同一個舞臺上,半邊正在演出喜劇,半邊正在演出悲劇……”
林妮娜還特別談到了 《第七天》 的語言特色,《第七天》 的語言,跟余華以往任何一部作品都不同。像余華這樣的作家,寫出優美而極具風格的文字是很容易的。但這次在《第七天》中他徹底退到了幕后,盡量消除作家個人的痕跡,而讓小說人物自己說話。這樣一種有力的表達,讀者初看可能會覺得語言拙樸簡白、近乎不加修飾,細讀之下,你就會感受到這種敘事的勢大力沉:“它會讓讀者一下子掉進《第七天》的故事洞穴里,體會到一種寒冬臘月被囚禁于積年冰川的寒冷,一種茫茫荒野身心俱疲后卻無著落的絕望。”
據了解,出版方新經典的工作人員正緊鑼密鼓加班加點趕制,爭取提前上市與讀者見面。(通訊員張衛平 記者顧軍 報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