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新網6月8日電(記者 闞楓)2013年高考7日拉開帷幕,像往年一樣,高考第一天,社會輿論的焦點都集中在語文考試的作文題目上。命題方式開放的材料作文再度成為今年高考作文主流,但是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話題開放的材料作文能否真實檢驗出考生的綜合素質再度引發社會討論。
“你認為的最難作文題是什么”,“那些不知所云的高考作文題”,“哪省的作文‘最坑爹’”……昨天中午,2013年高考第一場語文科目的考試結束后,各省的高考作文題目再度在網絡微博上引發議論。
觀察當天上午出爐的各地高考作文,自選角度、自擬題目的材料作文依舊成為高考作文命題形式的主流,但是就是這些“不限題目、不限體裁”的開放性題目卻遭到不少考生和網友吐槽。
比如,在網友感嘆“難寫”的北京作文題中,作文材料從“假如請愛迪生來21世紀生活一個星期”切入,科學家和文學家在簡短的對話中設想愛迪生該如何看待如今的“手機”。
同樣遭到考生抱怨的還有廣東的作文題目,以“捐助”為主題的材料中,對于來自別人的慈善捐贈,三個家庭分別表現出“欣然接受”、“承諾償還”和“謝絕好意”。同樣開放的考題還有,江蘇卷的“探險者與蝴蝶”,浙江卷的“三句話看青春”,遼寧卷的“沙子與珍珠”,重慶卷的“大豆與豆腐”等等。
“材料晦澀,不知所云”,“題目開放,發揮空間大”,“題目開放,難度更大”……材料作文的命題方式引來了網友態度不一的評價。但是在21世紀教育研究院副院長熊丙奇看來,開放性的材料作文是高考作文命題的趨勢,今年的作文命題也體現這一趨勢。
“比如廣東的題目中,三個家庭對于捐助有三種不同的回答,沒有預設的是非前提,考生可根據自己支持的觀點,選擇自己的角度寫作,自圓其說即可。再比如,北京題目中,考生可以從科學家和文學家關于技術革新的不同理解,從創新、創造的角度切入都可以。”熊丙奇說,材料作文留給考生更為廣闊的思辨空間,在發揮平臺擴大的情況下,考生抱怨“難寫”主要是因為應試教育的思維慣性。
熊丙奇說,長期以來中國學生都是以應試的思路對待高考作文,不習慣于不設框架、不設主題的考察方式,應試教育體系培養出的學生,在日常的作文寫作中也習慣了主題先行的模式,不適應就一件事情給出自己的觀點,保持獨立的思考。
相比于過去命題作文的單一主題和條條框框的寫作要求,如今的材料作文無疑更注重考察考生的綜合能力,也給了考生提供了更為靈活自由的發揮空間。但是,在專家看來,如今各地頗具新意的作文命題方式依舊還有“新瓶裝舊酒”的痕跡。
“有些作文題目,看上去出材料很特別、很新穎,給學生提供了開放的思維空間,但是實際上,脫去華麗的外衣,實際給出的還是一些老話題。比如,全國卷的‘真誠與友善’,新課標卷的‘經驗與勇氣’等等。”
熊丙奇說,從今年的全國作文命題情況來看,一些題目還是沒有擺脫“主題先行”的老套路,而這導致的結果就是考生的作文主題千篇一律,無法創新。
“比較典型的就是山東的作文題目,材料為一個刊物上有個咬文嚼字的專欄給莫言等很多作家的作品挑錯別字,他們虛心接受,要求考生根據這段材料自選角度撰文,可以想象,所有學生的作文必然千篇一律,書寫虛心的美德。”熊丙奇說。
有分析稱,材料作文的命題出發點,是給學生以更開放的思辨空間,考察學生的綜合素質,給學生充分的表達空間,既然如此,出題者和閱卷者就應該抱著一種開放的態度,如果題目形式上開放,而命題者和閱卷者自己卻預設好了單一的“正確答案”,開放了的作文題目也將失去意義。
熊丙奇說,在應試教育體系中,無論是備考階段還是應考期間,怎么能讓作文寫的讓閱卷者滿意,拿高分,成為學生和老師對待高考作文的共同目標。這種教育模式下寫出來的文章,“假大空”的成分自然就更多。
“應試教育的環境中,平時缺乏生活實踐的學生,他們在接觸社會、觀察問題方面都比較欠缺,如何逃離‘編作文’,寫出真情實感,這不是改一下作文命題方式就能解決的問題。”熊丙奇說,在應試教育大環境的背景下,目前需要做的是推動整體教育模式的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