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福州6月1日專電(新華社記者 沈汝發)“讓鮮花開遍這塊園地”,這是時任國家副主席宋慶齡為《少年文藝》撰寫的《發刊詞》。
宋慶齡寫道:“少年是祖國未來的主人,他們在精神上的要求越來越迫切。《少年文藝》在少年們的心靈中開辟了一個園地。作家們將要在這兒栽培出鮮花來,讓少年們生活得更美好,更豐富,更有教養。”
今年,這份承載太多人青春記憶的刊物即將迎來她60周年的生日。
“沒頭腦和不高興”的誕生
“《少年文藝》培養了我。”任溶溶回憶說,“我經常到學校和少年宮給小朋友講故事。有一次我編的故事被《少年文藝》的編輯錢景文聽到了,她讓我把故事寫出來,還特地空出版面等著刊登。我就一口氣把故事寫完了,才半個鐘頭不到,這就是童話《沒頭腦和不高興》。”
“上世紀60年代前我的一些作品,基本上都是在《少年文藝》的鼓勵下寫出來的。”任溶溶說,“從我這個例子,可以想見《少年文藝》是如何熱心地幫助作者走上兒童文學創作的道路。”
60年來,《少年文藝》培養了大批文學新人,任溶溶、鄭淵潔、王安憶、趙麗宏等優秀作家的初期創作都和《少年文藝》有著密不可分的關系。其刊登的大量優秀文學作品,滋潤了無數少年兒童的心靈。
青年作家成長的搖籃
1953年7月在上海創刊的《少年文藝》是新中國成立以來最早的兒童文學刊物。“創辦這份專門針對少年兒童的文學刊物的初衷,就是為了讓少年兒童能更好地成長。”《少年文藝》老編輯任大星回憶說,1956年,時任刊物負責人任大霖提出了“活潑、新鮮、多樣、有趣”的辦刊方針。
文學評論家劉緒源認為:“《少年文藝》風靡全國,最主要是因為它的稿件貼近孩子的心靈,而且味道純正。幾乎所有兒童文學界最好的作者都拿最好的稿件在《少年文藝》上首發。”
《少年文藝》不僅成長了無數懵懂少年的文學夢想,在《少年文藝》上刊發的名家名篇也不勝枚舉。譬如,王安憶的《誰是未來的中隊長》、劉紹棠的《瓜棚記》、茹志鵑的《黎明前的故事》、任大霖的《小茶碗怎樣變成大臉盆》、賈平凹的《明天要上學》、劉心武的《喊山》、曹文軒的《甜橙樹》、嚴文井的《南風的話》、陳伯吹的《安琪兒夜游記》、葉永烈的《哭笑不得》……
如何在網絡沖擊下永葆青春
曾經,有一個時代,全民崇尚文學。據《少年文藝》執行主編謝倩霓介紹,上世紀80年代應當算是少年文藝最輝煌的時期,發行量達106萬份。
“記憶中每個月總有那么幾天,我和好朋友放了學沖向郵局旁邊的書報亭,摸出皺巴巴的3塊錢,只為買到最新一期的《少年文藝》。”一位讀者回憶說,“雖然那時候沒有電腦、IPAD、PSP,但《少年文藝》給了我最豐富多彩的精神世界,里面的每一篇文章,都會看上好多遍。”
隨著網絡文化的興起,紙質期刊遭遇嚴重沖擊。《少年文藝》也不例外,發行量下降至10多萬份。“網絡文化侵占了現在孩子太多的時間。”謝倩霓說,“更致命的是,對孩子閱讀習慣和口味上的傷害。”
“網絡閱讀指向無限的鏈接,它會讓閱讀者膚淺、躁動。如果我們的孩子只擁有這樣的閱讀習慣和口味,將沒有耐心也沒有能力去面對紙質閱讀安靜的思索和心靈的感受。”謝倩霓說。
《少年文藝》主編周晴認為,《少年文藝》雖不再是一枝獨秀,但相對于我國龐大的少年兒童讀者群來說,少年文藝這樣的老牌少年文學期刊還有很大的潛在市場。
據悉,《少年文藝》與社會力量合作,發起了“‘周莊杯’全國兒童文學短篇小說大賽”、“‘韜奮杯’全國中小學生創意作文大賽”等系列活動,給少年讀者提供了廣闊的展示寫作才華和發表優秀習作的舞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