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知》試刊號封面
近日,由三聯書店創辦的新雜志《新知》面世的消息引發了不小關注——有著81年歷史的三聯書店全稱是“生活·讀書·新知三聯書店”,隨著新雜志的出爐,《三聯生活周刊》、《讀書》和《新知》三大品牌終于聚齊。
昨日,新出爐的《新知》試刊號已經出現在武漢街頭的書報攤。記者看到,該雜志試刊號的封面故事為“腦機界面”,探討人與機器的融合之路。此外,還有“科技”、“學習中”、“互聯網報告”等欄目與科技發展直接相關。
此前曾有猜測,《新知》會不會辦成一本科普讀物。但從試刊號來看,除了科學領域的文章,有關藝術史、電影、文學、音樂等人文領域的文章也并不少。
對于《新知》的定位,該刊編輯部在其官方微博中說明:“這是一本安靜的雜志,與那些充斥于日常生活中的閑言碎語相比。它不關心每天都在變化的事情,它關心一些恒久的事情——理性進步,智識生活的樂趣,美。過度的信息是一種不必要的負擔。”
《新知》主編苗煒則表示,雜志的辦刊側重點就在智識生活這一塊。對于智識生活,他個人的理解是:“一個人到了40歲左右,可能就對每天都在發生 變化的事關心不過來,他可能更在意一些長久不變的事情,比如關于理性的進步,人們總是要尋找一種安全感和認同感,我覺得《新知》可能是這么一個東西,讓人 們看到知識和理性的力量。”
苗煒稱,與《三聯生活周刊》的文章主要由記者采寫有所不同,《新知》的文章更多由相關領域的專業人士完成,“很多時候都是第一人稱敘述”,“像 寫腦機界面的歐陽良祺,他做大腦植入芯片的材料研究,所以他寫怎么用計算機來檢測人腦的意識,人怎么能通過自己的意識來控制機器等等。另外,有篇文章寫人 腦記憶,作者劉旭在麻省理工學院實驗室里做博士后研究”。
苗煒還透露,今年一年,《新知》都會不斷進行調整,比如今后雜志可能會以插圖為主,減少照片的使用。按計劃,在試刊兩期后,《新知》將以月刊的節奏正式出版發行。
太高深?
定價高?
上世紀70年代末,三聯書店創辦了《讀書》雜志;上世紀90年代,《三聯生活周刊》創刊;而現在,三聯書店又迎來了《新知》雜 志。昨日記者在網絡上看到,在雜志普遍定價10元—15元的情況下,面對《新知》20元的定價,三聯書店的“粉絲”們喊“貴”者不少。
與網絡反應相似,實體書店的經營者也對該雜志的市場前景表示懷疑。天門墩車站附近的一家書攤老板告訴記者:“我只訂了兩本的貨,因為感覺內容太深了,還有點貴,怕不太好賣。”而在北湖郵局附近的另一家報攤,書攤老板也基于同樣理由,并未將這本新雜志擺在顯眼位置。
在圖書市場普遍不景氣的情況下,創辦一份新的雜志本身就存在經濟風險。作為這本新雜志的主編,作家、原《三聯生活周刊》副主編苗煒感覺肩上的擔 子不輕:“一本雜志印刷成本就要五塊錢,發行成本要一兩塊,還沒有開始編,已經有六七塊錢的成本了。我一直在想,到底印什么東西才值得花那么多錢去做 它。”
據稱,為辦《新知》,三聯書店調動了《三聯生活周刊》的骨干人馬,前期投入達到800萬元;基于對眼下雜志市場的判斷,三聯書店對《新知》的“考核”也格外寬松——允許虧損三年。
雖說有三聯書店的金字招牌撐腰,苗煒對于《新知》的命運也遠談不上信心滿滿,他接受采訪時就曾明確表示:“我說不上來對市場有什么期待,就是希望它能活下去。”
“新知”品牌前生
新知書店總店曾在武漢
“新知”品牌歷史,可以追溯到1935年。當時,錢俊瑞、徐雪寒、薛暮橋、姜君辰等在上海創辦了新知書店。抗日戰爭爆發后,新知書店總店遷到武 漢。受中共中央長江局委托,該書店曾以“中國書店”的名義,出版過馬克思主義經典著作。新知書店先后出版發行期刊10種,出版各類圖書400多種,包括 《中國農村》月刊、《新世紀》月刊、《語文》月刊等。
三聯書店的“生活”品牌,也曾與武漢緊密相關。同樣是在抗日戰爭爆發后,上海生活書店撤來武漢。生活書店經銷讀書出版社、新知書店及其他出版社的進步圖書,其中銷售量最大的是鄒韜奮主編的《生活》及后期的《新生》、《大眾生活》期刊。
有資料顯示,從1937年到1938年間,生活書店與新知書店在武漢獲得了巨大的發展,其圖書出版發行數量、網絡分支機構擴展都達到了空前絕后的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