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馬人民居墻畫裝飾
張金生同志是我新結識的隴南朋友,也可以是忘年交。我知道,張金生同志是1952年生,論年歲,我大他許多,但我們很談得來,有不少共同語言。我知道,他原是一位父母官,是管老百姓的“米袋子”、“菜籃子”和保一方平安的。他從第一線退下來后,不管這些了,就去管人們的精神食糧——民間文化。他們發起成立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會,致力于白馬人的民俗文化研究,幾年間,他和他的團隊踏遍了隴南和川北的山山水水,走訪了不少白馬老人以及白馬文化傳承人,對白馬人社會歷史、生產生活、文化藝術、宗教信仰、風俗習慣進行了全面的、深入的調查了解,取得不少第一手資料,成績卓著。據不完全統計,截至目前,他們已經完成了《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叢書的調查資料卷、論文卷、故事卷、服飾卷、歌曲卷、舞蹈卷、語言卷等。最近又完成《隴南白馬人民俗文化圖錄》一書。短短的幾年內,就取得了如此重大的成績,實屬不易。
近來張金生等同志又把他們的關注點聚焦到《中國民間故事全書·隴南分卷》(縣卷本)上,他們通過向隴南市委王璽玉書記匯報,依靠組織的力量,從上到下,充分發動群眾,從搜集資料入手,扎扎實實地開展工作。可以預期,憑著他們的實力和敬業精神,很快會見成效的,我們等著來自隴南的好消息。
白馬人的文化是值得關注的。
白馬人是我國古老族群,歷史悠久,民族文化內涵極為豐富。由于地緣的、歷史的、民族的諸多因素,白馬人至今還保留著比較完整的古代文化,這種情況在國內少有,恐怕在全世界也是罕見的。因而人們把它稱為“活化石”、“原生態文化博物館”。
《白馬人民俗文化圖錄》寫得很好,文字好,圖片也好,是我最近讀過的民俗文化研究著作中水平比較高的一部。它的優點很多,概括起來有以下三點。
第一,難得。包括兩層意思:一為資料難得。像白馬人這種原生態的文化,別說中國,就是全世界也是難找的。如今形勢發展很快,白馬人也要現代化,說不定哪一天,有些東西就沒有了,好在還有圖片留在人間。二為作者們的精神難得。一心向錢看的二十一世紀中國,世風日下,不少人投機取巧,無利不做,但居然還有那么一批人在一心一意搶救民俗文化。令人感佩。
第二,讀得。現在有些書沒法讀下去。但《圖錄》不同。它很吸引人。為什么呢?原因很簡單,因為它是民俗文化的真情實錄。過去文人記錄的民俗也不少,但他們往往都是按照自己好惡加以刪改,以至形骸徒存。而《圖錄》則本著忠實記錄的原則去操作,作品大都保留原汁原味,值得一讀。
第三,存得。現在不少書都沒有保存價值。白馬人民俗文化研究會的最大功勞,是為我們提供了集文字和圖片為一體,堪稱白馬人文化百科全書的《白馬人民俗文化圖錄》。時代愈久,它的價值愈顯。這樣的書,多多益善。
何謂民俗文化?國內外所下定義不下十種。依我看,民俗文化就是一個民族通過長期體力勞動和腦力勞動所取得的物質的和精神的約定俗成的全部成果。它是一個民族和國家的精神家園。世界上但凡有人類活動的地方,便有民俗文化存在。沒有民俗文化的民族是不可想象的。現在我們處在日新月異的時代,傳統民俗文化不斷消亡。如果我們再不抓緊時間搶救,就永遠來不及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