讓書與讀者的距離更近
一本新書出版之后,還要經歷宣傳推介和銷售等環節,最終才能為讀者所了解和閱讀。在這個過程中,如何能讓書與讀者的距離更近呢?一些作家紛紛提出了自己的建議。
保護實體書店生存發展
近年來,各地實體書店紛紛停業的消息屢見報端,不少讀者喜愛的讀書、買書的場所不復存在。在張抗抗看來,書業萎縮、實體書店瀕臨滅亡的現狀,直 接威脅到知識生產的良性循環,影響了學習型社會的建立,損害了精神文化建設的整體構架,違逆了我國文化大發展大繁榮的良好趨勢。實體書店是城市的文化地 標,即便進入電子信息時代,實體書店仍然是人民群眾不可缺少的文化活動空間,是體現文化“軟實力”的載體和民族文明程度的象征。實體書店生存岌岌可危的現 狀,表明我國圖書出版業和圖書流通領域目前的情況并不樂觀。造成這一現象的原因,包括稅收過高、房租和員工薪水等成本上升、在與網上書店的價格競爭中存在 劣勢等許多方面,其中價格競爭的劣勢這一點體現得尤為突出。
張抗抗表示,電子購物飛速發展,信息高科技正在造福更多的人群。但網上書店的低價沖擊和瘋狂擴張,已經嚴重擠壓了實體書店的市場份額。她舉例 說,網上各家書店為爭奪客源,常將五折、六折進價的圖書以四折、三折銷售,電商惡性價格競爭的極端例子是“買100返200”,這都造成了圖書市場的混亂 失序與惡性循環。價格問題已經對整個書業提出了嚴峻挑戰,“三俗”、“克隆”現象隨之泛濫;在惡性價格戰面前,書業的神圣性蕩然無存。民營書店、獨立書店 的正常售價,根本無法抵擋毫無規則可言的網上低價圖書。很多讀者光顧實體書店瀏覽選擇圖書“樣品”,然后去網上書店購買。網上購書不僅便利、送貨到家,而 且價格又優惠,因此實體書店事實上已淪為網上書店的“樣品店”,成為圖書價格戰的最大受害者與犧牲品,繼而殃及出版業。
“我國的網上書店單本書的售價,與實體書店單本書的售價相差近半。如此不合理的價格差異,可認為是被政府默許的。目前這部分的政策法規相當不完 善,等于人為地縱容了網店銷售紙質圖書價格的失序和混亂。”張抗抗說,不少國家在這方面都有著可供借鑒的做法。如德國、法國、美國等國規定,新書出版后, 先行在實體書店進行銷售3個月(或半年),在此期間網上書店不得銷售該書的紙質版及電子版;日本、韓國制定了圖書最低折扣價,保護實體書店與網絡書店享有 平等競爭的舞臺。
“中國不缺少熱愛知識并認真讀書的人,而是缺少讓人們以更為公正、暢通的方式讀到書的渠道。”張抗抗建議,面對網絡書店的書價惡意競爭,我國政 府部門應依照國際價格法,盡快出臺相應的圖書銷售管理條例,對網絡書店以及其他任何類型書店的圖書銷售價格進行限制和嚴格管理。同時,政府應考慮對實體書 店進行大幅度減稅;各地政府應把實體書店納入公共文化服務系統,在文化發展機制上進行設計調整;還可設立圖書公益基金等類似性質的民間或半官方機構,對資 金流轉困難的民營實體書店進行定期資助。“實體書店與網上書店本可用各自所長,各有讀者,各得其所。二者若是能夠同為文化建設抱拳合力,豈不兩全其美?”
進一步推動全民閱讀活動
在不久前舉行的全國“兩會”上,全國政協委員鄔書林曾提出一份《關于制定實施國家全民閱讀戰略的提案》,并得到了新聞出版、文藝、教育、社科、 經濟等多個界別上百位委員的聯名支持。該提案建議國家成立全民閱讀指導委員會,設立國家全民閱讀節,進行全民閱讀立法,制定全民閱讀規劃,并建立國家閱讀 基金。由此可見,推動全民閱讀活動受到的關注度很高。
聶震寧近年來一直為推動全民閱讀進行呼吁,并多次提出設立全民讀書節(讀書日)。他認為,文化大發展大繁榮最終要落到國民文化素質的提高,這需 要通過學習和各方面的交流、影響來實現,而全民閱讀活動是一個非常重要的載體。讀書本該是一年四季的事情,但有一個屬于我國自己的讀書節(讀書日),對全 民閱讀活動會起到一種更集中的召喚和推動作用。它可以使大家對讀書的重要性、必要性和益處有更深的認識,也可以更好地促進閱讀的交流。
聶震寧認為,現在每年的4月23日是世界讀書日,但這畢竟是一個國際性的節日,為的是紀念莎士比亞和塞萬提斯兩位文學大師,也更側重版權保護與 閱讀的關系。中華民族有五千年的文明史,我們這樣一個泱泱大國有自己的文化傳統和閱讀傳統,所以我們應該有自己的讀書節(讀書日)。他建議將這一天設在每 年秋天9月28日孔子誕辰紀念日,與春天的世界讀書日相呼應。
此外,聶震寧還建議組織開展全民閱讀志愿者隊伍建設。全民閱讀不僅需要政府組織推動,也需要各單位共同關心,更需要社會各界積極參與。由于全民 閱讀本身具有分散性,既可以自己在家里閱讀,也可以在公共場所與他人邊交流邊閱讀。政府部門、文化單位、出版社、學校等都可以開展全民閱讀活動,但志愿者 隊伍的建立將對全民閱讀起到長效性的推動。可以發動在校的大學生甚至是中學生、文化單位的專業人士、社會上的高級知識分子都來做全民閱讀的志愿者,在社會 上進行全民閱讀的宣傳,給讀者講自己的讀書心得,輔導讀者閱讀,或者組織開展有關活動。特別是在一些中小城市,在一些文化建設相對落后的地方,更需要這樣 的志愿者對社區居民和企業職工等進行閱讀的指導。也許只是聽一場讀書報告,就可以使人從不讀書變得對讀書產生興趣。因此,我們需要借助廣大志愿者熱心參與 的公益性志愿活動,使全民閱讀在全社會更好地普及。
“讀書對人素質的提升、對一個民族精神的滋養是非常重要的,沒有書籍的世界就如同黑夜。”遲子建這樣闡述讀書的重要意義。她提出,可以在城市的 機場和公園內設立“閱讀角”。她注意到,現如今我國的機場空前繁忙,但機場隨處可見的商亭,很少有與文化沾邊的。即便是書刊亭,賣的也多是實用類和暢銷類 書籍,而且沒有一處可以讓人安心讀書的地方。而近些年由于天氣等原因,飛機常常延誤,旅客滯留機場屢見不鮮。雖然電子閱讀興起,但彌漫書香的紙質閱讀依然 是閱讀中的“手工藝”,為人青睞,不可替代。如果我們能在每個大型機場的一角設立一個“閱讀角”,陳列一些好的書籍,供那些沒有帶書的旅客免費瀏覽,等于 為他們送了一杯“泉水”,會緩解出行的焦慮。此外,我國城市里大多數中低收入者的晚年生活都與公園密不可分。一般的公園不乏運動場、商亭、植物和花卉園、 游戲廳,但沒有給人提供閱讀的場所。老年人往往是有獲取知識的欲望的,這能給他們帶來快樂,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延緩衰老和預防一些老年性疾病。如果公園辟出 一個“閱讀角”,既解決了老年人晚年文化生活貧乏的問題,還可為假日游園的其他年齡層次的人們提供一個詩意的休息地。
遲子建表示,在機場和公園設立“閱讀角”,并不需要政府進行額外的大投資。只需利用現有場地稍加改造,把擁有的資源重新分配即可。她同時建議調 動公共圖書館的積極性,充分利用其豐富的圖書資源。“不要小瞧這樣的‘閱讀角’。我們多了一個讀書的地方,社會就多了一批讀書人;多了一批讀書人,生活就 多了幾縷陽光。法國作家雨果說,書籍是造就靈魂的工具。多擁有一處安撫靈魂的地方,現代人的浮躁之氣就會減少一些,生活的質量也會因之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