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一場創意十足的文學頒獎禮和結對子、拜師禮在上海作協大廳舉行。該活動是會師上海·90后創意小說戰的收官之戰,當天,不但公布出前三名獲得者,還為進入決賽的12名選手分別配備了一名70、80后寫作導師。導師將對選手進行為期一年的寫作指導。
新京報上海訊 (記者于麗麗)據悉,會師上海·90后創意小說大賽由上海作協云文學網、上海大學文學與創意寫作研究中心、《萌芽》雜志社和公益電子文學《零雜志》聯合主辦。主辦方提出“5678帶出9”的全新選拔模式,邀請了程永新、孫甘露、葛紅兵、姚鄂梅、路內、蔡駿、阿乙、周嘉寧、徐敏霞、蘇德、王若虛等四代知名作家,組成評委陣容。決賽后,路內、蔡駿、阿乙、走走、周嘉寧、小飯、王若虛、徐敏霞等12位70后、80后青年作家將分別和選手結成對子。
90后小說賽創意為王
如同大賽題目所示,進入決賽的12名90后選手都是憑借獨特的創意:對于故事本身的獨特把握脫穎而出的。進入決賽后,他們又經受了各種殘酷而有創意的考驗,譬如每兩位選手搭配一名70、80后作家,改寫經典語文教科書篇目;用170個漢字寫一篇小說,字數在500-1000之間;命題作文《……!》等等,并最終評選出前三名。
頒獎當天,導師也在現場和選手結對子。因為導師事先對于選手的選擇是多選項,所以選手需要對多名有意向的導師進行甄選,也因此,導師為和自己滿意的選手完成組合,需要現場做陳述,爭取人心,這樣一來,就有了《中國好聲音》的味道,既緊張,又有趣,整個現場笑聲不斷。
想象力詭譎,氣氛偏陰郁
對于本屆大賽的作品,《收獲》雜志執行主編程永新表示,占據較高比例的是玄幻、科幻、懸疑、穿越等題材的類型小說。他認為大多數作品敘述風格不同尋常,語言駕馭能力出色,想象力詭譎。譬如蔡思捷的《尋找表情》中,畫家失去對表情的感覺讓他讀來意味深長。他表示,決賽階段改寫經典環節,選手們讓《變形記》中的主人公變成一部手機,《我就是叔叔于勒》中于勒開始作為第一人稱敘事,等等,都讓他印象深刻。作家孫甘露也告訴記者,90后選手的很多作品讓他驚訝,很多題材是他在這個年齡時所無法想象的。不過程永新同時指出,整體來看,大部分作品彌漫著陰郁氣氛,色彩明亮、體現年輕人精神的作品不是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