學員在山東省廣場舞輔導員培訓班結業儀式上參加匯報演出。王曉輝 攝
2月28日下午,一場別開生面的舞蹈演出在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舉行。100余名舞者中,有年過六旬的老人,也有剛參加工作不久的“90后”,但他們有一個共同點——癡迷于廣場舞。這是山東省廣場舞輔導員培訓班最后一批學員的結業儀式,此前培訓班已舉辦4期,累計培訓全省舞蹈骨干500名。拍完“畢業照”,來自濟南市歷城區、已年過六旬的學員王麗拉著老師傅小青的手說:“以后還要常來聽您講課,您可不能煩。”
王麗告訴記者,2003年退休后,閑在家中的她迷上了跳廣場舞,而且越跳越喜歡。在王麗看來,跳廣場舞最大的感觸是:家中櫥柜里的藥瓶少了,個人的精神頭更足了。但王麗也發現真正適合自己跳的廣場舞少之又少。
王麗的感受是很多基層文藝愛好者的心聲。“只要早晨到廣場上看一次,你立刻會感受到他們對跳廣場舞的熱情。”山東省廣場舞輔導員培訓班教師、山東青年政治學院舞蹈學院院長傅小青說,很多廣場舞者學習舞蹈的途徑是“上網扒視頻”,缺少專業人員的指導。針對上述現象,山東省文化廳決定開設廣場舞輔導員培訓班。
“這是全省首次針對廣場舞開展的培訓。”山東省文化廳公共文化處處長孫猛建介紹,近年來,山東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建設快速推進,籌辦“十藝節”使全省文化設施硬件得到極大改善,但服務職能和水平仍有提升空間。經過前期考察,調研人員發現群眾參與程度、積極性最高的是廣場舞活動,很多地方的文化廣場晚飯后就成了廣場舞者的樂園,但各地廣場舞同質化現象嚴重,舉辦比賽經常出現節目“撞車”現象。為此,山東省文化廳聯合省內知名舞蹈專家張蔭松、傅小青,聘請他們編創既有濃厚民族特色,又有齊魯風情的舞蹈。
傅小青從事專業舞蹈編導多年,在他看來,目前基層群眾呼聲最高、最接地氣、需求最大的文化活動就是廣場舞。常人眼中稱作“下里巴人”的廣場舞,傅小青卻認為是最難創作的。“廣場舞與專業舞蹈不同,舞者基本是‘零基礎’的群眾,這就要求編創的舞蹈要更加生活化、具有針對性。”傅小青說。
經過數月時間準備,傅小青等成功編創了陜西秧歌風格的《擁軍秧歌》、山東民間風格的《紅珊瑚》、芭蕾風格的《春天的芭蕾》等7支舞蹈。“這次是綜合性的廣場舞培訓,主要為滿足群眾需求。”傅小青說,他們計劃將廣場舞做成一個系列,包括“齊魯風情廣場舞”“漢族民間廣場舞”“現代時尚廣場舞”“少數民族風格廣場舞”等,做出自己的特色,讓全國百姓都來學山東的廣場舞。
山東省廣場舞輔導員培訓班每期為6天,設有7支舞蹈培訓課和兩堂理論課。學員由各地文化主管部門推薦,由于時間有限,進入培訓班的學員首先要熱愛廣場舞,其次要有一定的舞蹈基礎,且必須來自基層。“我們計劃首先培訓文藝骨干,采取以一帶十、以點帶面的方法,讓他們學會原創舞蹈后回去教給更多人。”孫猛建介紹,響應“文化惠民、服務群眾”辦實事號召,今年山東省文化廳將免費培訓3萬名文化廣場舞輔導員。目前,全省已有近萬名群眾文藝骨干學會了新創作的舞蹈。
中鐵十四局的退休職工陳曉燕用“三個沒想到”形容此次培訓之旅:沒想到能免費參加培訓,服裝、道具等均由政府買單;盡管是免費培訓,卻沒想到標準很高,紀律很嚴;沒想到培訓班不僅有老師面對面指導舞蹈動作,還能學到理論知識。通過參加培訓班的群眾舞蹈創作理論課,王麗成功編排了廣場舞《中國朝前走》,深受小區群眾喜愛。
“廣場舞輔導員培訓是打造活動隊伍的重要一環。”山東省文化廳副廳長李國琳表示,今年山東省文化廳將在全省實施“城鄉文化小廣場建設工程”,其主要內容是:在村、鎮建設一個文化小廣場,培養一支文化活動隊伍,配備一批文化娛樂設施設備,培育一批文化品牌項目,建立一套文化運行機制,帶動整個城鄉基層文化活動的繁榮開展。
“目前我國部分地區的基層文化隊伍存在年齡老化、業務不精等問題,制約廣場舞等文化活動開展,公共文化服務達不到有效供給。”國家公共文化服務體系制度設計研究首席專家戴珩認為,開設廣場舞輔導員培訓班有利于發揮文藝骨干的“薪火”效應,瞄準了基層群眾的迫切文化需求,是探索政府購買公共服務、實現公共文化服務社會化的有效路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