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雀》劇照
大型舞劇《孔雀》剛剛結束了在南京的巡演,如之前在許多城市一樣,它又加演了一場。楊麗萍與《孔雀》,因為有著“謝幕”、“封箱”的說法,讓這部舞劇每到一地,總能成為一個話題。
以“孔雀”成名,又以“孔雀”收官,楊麗萍常說,她是生命的旁觀者。在更多旁觀者眼中,她就如一只純凈而孤獨的孔雀,踟躕于山林間,舞出一段美麗人生。
臺上
“他們是跳舞的,我是跳命的”
“我一輩子沒編過舞劇。”楊麗萍輕輕地說。
《孔雀》讓楊麗萍的生活忙碌不堪,但她不考慮其余的東西,“不要去想票房,不用去擔心,我做《云南印象》那么傳統的東西都沒擔心過票房。”
楊麗萍說,要帶著誠意去做,就像種地一樣,“好好種地,種出的莊稼一定是成熟的。”
“西方有天鵝,東方有孔雀。”在楊麗萍眼中,孔雀是東方形象的一個代表。“我覺得東方舞劇,最好的題材就是孔雀。”楊麗萍說,“我是第一次做舞劇,就覺得得用孔雀來表現人對生命、自然的一種向往。”
很多人追問,這部舞劇是不是“孔雀公主”的封箱之作?55歲的舞者,究竟還能在舞臺上跳多久?
楊麗萍并不避諱,她半開玩笑地說,等《孔雀》海內外巡演完,起碼也要到后年年底。“所以不要著急。”她說,“我們少數民族從來沒覺得舞蹈只屬于年輕人。我奶奶80多的時候還在跳舞。舞蹈對于我們來說是,只要你活著就可以跳。”
楊麗萍曾說,“他們是跳舞的,我是跳命的。”當然,她也承認,“一個人生命是有限的,我在舞臺上跳了幾十年了,終究有一天要離開……”
臺下
努力幫助草根舞者,作為評委內心謙善、惜才如命
楊麗萍這樣講述自己,“我不執著,我只是在做我力所能及的。”
日前,由央視與燦星制作合作的《舞出我人生》上演決賽,楊麗萍以評委身份亮相。此前,她擔任了另一檔節目《舞林爭霸》的評委,導演徐向東“三顧茅廬”將她從《孔雀》巡演途中拉到評委席。
“從前認為楊麗萍是個靈魂孤獨的舞者,看她做導師,才發現她假面舞會般的妝容下面是一顆無比纖柔、謙善、惜才如命的內心。”一位觀眾寫下這么一段話。
幫助草根舞者,是因為楊麗萍的舞蹈之路,從來不算“有章可循”。她也曾是一名草根舞者,靠自己的努力和天賦,才有了如今的聲名。
“我從1971年開始工作,在世面上混的時間長。”楊麗萍淡淡地說。仍有人記得,楊麗萍并不擅長歌舞團的基本功,她甚至拒絕參加例行訓練。她活在自己的世界中,同時也專注于外界的任何一處細節,用她的話說,“就算看天,也要把天看出洞來”。
“舞蹈其實并不‘高端’。在我們少數民族的眼里,每一個人都是舞者。哪怕一棵小草,隨風都是舞蹈的。但是我們現代人會把它忘記,覺得舞蹈是個職業,和利益相關,這讓舞蹈失去了原有的特質。”楊麗萍說。
每次演出謝幕后,惆悵總在所難免。楊麗萍說,“你總是要謝幕的,對人生的階段要有大的理解,這是一種理解后的清醒,清醒后的糊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