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有關舞蹈普及教育的探討不斷,但由于傳統教學理念中對“教學成績”的看重,導致教師的教學內容和教學方法還是職業舞蹈教育中的那一套課程體系,面向普通學生的舞蹈教育結果還是倒向了一些特長生,以至于那些被認為沒有“天賦”或“條件”不夠的普通學生仍被拒之門外。舞蹈普及教育到底該以怎樣的形式來開展,或用什么教學內容進行,在參加完由香港舞蹈聯盟主席陳頌瑛在上海師范大學為期3天的“三元舞蹈教學法工作坊”后,這種集“創作、表演、欣賞”為一體的針對舞蹈普及教育的教學方法頓時引起了我們的興趣。
椐陳頌瑛介紹,“三元教學法”已經在香港和國外的中小學舞蹈教育中普遍應用,在每堂舞蹈課程中都包括“創作、表演、欣賞”這3個環節。在“三元教學”概念中,傳統舞蹈教學中“教授——模仿”的教、學關系被“創作”環節所取代。讓沒有舞蹈基礎的學生直接進行“創作”,是因為普及教育與職業舞蹈教育的目標不同,它不是高精尖的專業化訓練,而是廣義上的舞蹈知識傳播。目標的迥異促使了教學方法的改善:職業舞蹈教育往往強調舞蹈技術訓練,學生必須按照嚴格的程式和標準去完成每一個動作,它更注重動作形式的把握,而非內容的理解,在一定程度上抑制了學生想象力和創造力的發展。按照巴西教育學家費萊雷的話說,這是一種“被壓迫式教育”,“學生變成了容器,變成了可任由老師灌輸的存儲器”,教學的過程成為了知識搬運的過程。而普及教育中學生條件不一,水平參差,沿用職業舞蹈教育中的內容勢必會抹殺掉一部分孩子的舞蹈熱情,我們更關注的應是學生對肢體的開發和表達能力,通過鼓勵學生自己創作的過程,引導他們去發現、探索自己身體的未知面和無限可能,讓他們學會用肢體去表達自身情感和思想的意義應遠遠大于舞蹈動作的學習。
在“創作”的教學過程中老師從“灌輸者”成為一個引導者,引導學生去進行身體的體驗,認知和感悟。對于沒有舞蹈基礎的學生,老師運用各種方法啟迪他們的創造性思維和能動性,例如:通過看圖片、尋找生活動作等簡單方法入手,讓學生自己去發現、觀察、收集動作,又啟發他們從空間、速度、力量、情感等方面去發展動作,改變節奏組合、變化動作,并給自己創作的動作賦予主題,成為自己的“舞蹈作品”等等。在主動參與過程中學生們會了解動作的塑造、選擇及舞蹈的構思過程,逐漸引起解讀自己身體的興趣。舞蹈是極富創造力和想象力的學科,多給學生一些空間和機會,他們還可以把舞蹈中獲得的創造和想象力運用于其他學科的學習中,促進交叉學科的發展,這將大大提升舞蹈普及教育的意義。
然而,普及并不等于普通,更不是降低藝術的水準。技術上老師要從專業的角度讓學生知道什么是高的標準、美的表現,所以,要讓他們欣賞高水平的舞蹈表演。在欣賞的過程中,老師還應不斷啟發他們從動作、風格、內涵、文化等各方面去欣賞舞蹈作品。藝術的審美往往帶有很強的主觀性,因此老師不要急于給學生太多對錯的概念,多去聆聽學生自己對作品的評判和理解。這樣,舞蹈普及教育中眾多的學生群體也將轉而成為我們的觀眾,而“觀眾的培養應該是大幕拉開之前和之后的工作,而不是拉開的那幾十分鐘。”陳頌英說,香港演藝學院會邀請中學生們去學校參觀、看課。每年還有面向普通中小學生的專場表演,甚至讓他們參與排練,然后讓學生和編導進行交流溝通,在拉近學生與劇場、與編導距離的同時,更拉近藝術與大眾的距離。在這個良性循環下舞蹈演出的市場問題勢必迎刃而解。
“三元教學”中還有一個重要的內容就是“表演”,這個“表演”不光是舞臺的表演,還包括學生互相之間的表演和欣賞。學生進行“創作”之后,組織相互的觀摩,讓沒有機會上臺的學生也有肢體表現的機會,讓一些內斂和膽小的學生慢慢的從角落中走出來,獲得自信心和能量,接受別人的意見和關心。“欣賞”的一方也可以學會去理解、包容、感受不同的身體表達方式。所以,“三元教學”中的“創作、表演、交流”三個環節,是一個相互聯系、同步穿插的過程,缺一不可。
因此,我們的教育工作者和家長急需轉變傳統舞蹈學習的觀念。舞蹈的學習不應只停留在健身、娛樂、技術等功利性和實用主義的層面,我們更要看到舞蹈教育對于學生的創造力、審美以及道德情操等人文、生命價值的培養。一門學科的發展前途,除了要看到高精尖人才的培養,更應該關注其底層的普及程度。由于傳統的教育體制和師資等各方面因素,舞蹈普及教育的推行無論在香港還是內地仍存在著很大的困難,陳頌英的“三元舞蹈教學工作坊”讓我們在躊躇之余看到了舞蹈普及教育新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