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作者:Jason D. Little - Light Stalking
鑒于拍照手機的普及以及影相質量日臻改良,出現了一批愿意將拍照手機當做唯一相機的群體。就個人而言,如果我必須放棄數碼單反相機而僅僅用手機來拍攝的話,我很可能會有類似戒斷反應的情況出現。
但是,我愿意打賭,生活中的所有事情,都存在這樣一種情形:至少有幾個重要的節點【時刻】,你是需要保存下來的。因此,身為攝影師的你,旅途中無論在哪,都可以從揣摩以下的教程中學用手機抓拍。
對于大多數像我這樣的攝影器材發燒友來說,寧愿捐出器官,也不會放棄自己的相機。我猜這樣的感受是可以理解的,考慮到我們講究堆砌眾多技術的相機,卻忽略其本來目的,把技術好壞與我們拍出的照片直接等比例掛鉤。
我們熟知的攝影家在拍出偉大的攝影作品時從來不管手里用的是何種相機。其實,我不是在建議人們為了證明自己是個”好“攝影師而拿著針孔照相機到處拍攝,除非這樣做很有趣,很值當。如果真的要撇開你仰賴的數碼單反相機,下一個最好的替代就不是低技術含量的針孔相機了,手機相機可能是首選。
1. 發現的眼光
用手機拍照并不費腦子。顯然,用不著把旋鈕扳來扳去了,興許最重要的是,無任何設置可供調整。你可以有更多空余時間來淬煉眼光。最后會發現,和使用數碼單反相機比起來,你所看見的任何事任何人都會那么的不同。既然可控項是如此之少,就不能走回頭路,依靠任何技術發明了。 為了拍攝更出色的照片,你得學會只依靠自己的智慧去“發現”你周圍的美好事物。
2. 勤勞的雙足
用過手機相機的縮放功能嗎?如果用過,你知道那玩意是個啥奇葩。
這是一個技術上的兩難問題:越薄的手機越難設計一個帶有光學變焦頭的內置相機。對大多數手機相機而言,縮放功能其實是數字變焦(也稱數碼變焦,譯者注),只是單純的在原有圖像上放大縮剪,導致圖像出現難看的馬塞克。所以,放棄縮放功能吧。如果需要被拍攝主體離你的鏡頭近些,你最好是指望你的兩條腿。此法也適用于定焦鏡頭的數碼單反相機。有時(不是絕對),最好離你的拍攝目標近一點。
3. 追尋更多光線
盡管每一次技術換代時,手機相機圖像傳感器都會得以改善,但仍然無法和數碼單反相機的圖像傳感器相比較,如此一來,手機相機面臨光線獲取是否足夠的困擾。為了彌補不足,就得學習找尋更好的光線,無論是自然光(比如等天空中云散去)還是人造光(比如打開室內光源)。同樣的道理,數碼單反相機拍攝時允許你可以保持低的感光度。
4.攝影構圖
跟我重復這句話:“當使用手機相機拍攝時,構圖仍然是件重要的事”。你也許不可能去控制手機相機上的快門速度和感光度,但是完全可以在拍攝時控制構圖。正是因為使用手機相機拍攝所以更沒有理由去忽視這點,其實,手機顯示屏上可能配備了一個選項:顯示井字格幫助你在拍攝時構圖,可參考經典的構圖法則:“三分法則”,使用好這個法則。增強構圖技巧絕不是件壞事,用這個技巧為基礎開始打破一些死板的構圖法吧。
5.補充關系
手機同時又能是相機是非常方便的。它小巧到放口袋里都很合適,又不需要變更鏡頭,不管你去哪都攜帶方便,更能于偶發之際,隨時捕獲。借鑒一句攝影格言:相機只是你的工具,最好的相機就是你一直在用的相機,上手就好。手機相機的使用潮流,反而可能會鼓勵人們隨身攜帶數碼單反相機,來高質量地記錄生活的瞬間。
6.保養維護
我觀察到很多人都特別愛護自己的設備,定期為相機清洗和充電,攜帶時還用保護套。這些行為是可以理解的,畢竟,發生故障或者破損的手機有什么好呢? 這里的數碼單反相機保養經驗對于手機用戶來說,一樣適用。在大多數城市手機公共充電站正變得更易于尋找,但卻沒有為大型相機充電的設備。所以,在你外出拍攝時至少也得帶一個完全充滿電的電池,而回家后,就算電池電量沒有用完也得充滿電。
7.零嘴雖好,不可久嘗
盡管手持相機的技術不斷進步著--更靈敏的圖像傳感器,更精密的鏡頭,更高的像素--但這并不足以令單反相機用戶疏離他們的相機。但如果你在手機相機攝影上花費了大量時間精力,我能想象,你打算重新啟用原有相機的心情是多么急切。是的,你的口袋裝不下大家伙,也不能用它打電話玩游戲,但它是你的謀生手段。你是個藝術家它就是你的畫筆。你的手持相機雖是你的密友,但這絕不可能是主要用心之處。給你主力相機投入應有的感情,不要冷落了它。
他們說好的技術比任何其他的更顯重要。這是真理嗎?如果你認為能勝任,挑戰自己,你用手機拍攝幾天,考慮如何把所學的方法用于單反相機攝影上。如果你近期打算將手機相機過渡到數碼單反相機,你有沒有發現什么特別的,有幫助的,使過渡更容易一些的方法?隨時分享。
Jason Little是個攝影師(擅長微距攝影,人物攝影,抓拍和風景攝影),兼職作家,全職音樂愛好者。你可以點擊他的攝影部落格(photography blog)或者Flickr.相冊上看到他的攝影作品和攝影獎項:Flickr/Paul Bica, Flickr/Bram & Vera, Shuttershock/Evgenia Bolyukh